★李國文《天下三國》

天下三國

【原文
p.116】「人們有理由問:諸葛亮作為謀士,該承擔什麼責任呢?一、他未從保存實力的角度,應該使主力部隊和指揮機關輕裝轉移,先行一步考慮,卻遷就了劉備的純係感情用事而誤事的做法。二、制定的撤退路線,先去投奔毫無接納把握的襄陽,是錯誤的,繼而轉向曹操志在必奪的江陵,則更是錯誤的。錢糧大半在江陵,曹操是專門斷糧劫糧燒糧的老手,這便宜會讓諸葛亮佔了去?三、在最需要臨機應變的關鍵時刻,諸葛亮撇下劉備,往江夏求救。一個決策者,當作一個使者來用。劉備亂了方寸,情有可原,他本來就是一個織席販履之輩,怕是連兵書都未讀過的,所以打算跳江自殺,但諸葛亮卻沒有任何自責之詞,對他的偉大,就不能不質疑了。至於他進蜀以後,終其一生,雖鞠躬盡瘁,但從此未能拓展一寸疆土……。在三國中,阿斗是最早降晉的。

【指疑】引文所談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然而因為演義是歷史小說,在劇情上多少要受到一點史實的制約,所以作者此說,會不會還是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早期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看得太高了?或許也正因為他的期望很高,所以失望也越大,殊不知有些事用「事後」的觀察來看時總是覺得別人不夠聰明,但是對當時事到臨頭的當事人來說則通常是另一種情況。


再者,作者說劉備往奔襄陽和江陵之舉是錯的,我相信這種說法不會大家都同意,否則難道劉備淨挑窮鄉僻壤、遠疆邊地而走就是對的嗎?

還有作者說諸葛亮撇下劉備,往江夏求救。一個決策者,當作一個使者來用」,並對當事人有所指責,其實根據《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之說,諸葛亮是建議劉備派關羽去江夏求救的,並獲採行,卻因為一時未獲回音,所以劉備才說:敢煩軍師親自走一趟。劉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見公親至,事必諧矣。」於是諸葛亮才有江夏之行,凡此經過還是必須要弄清楚才好,否則什麼「諸葛亮卻沒有任何自責之詞云云,實在不知從何說起。

最後,作者說「在三國中,阿斗是最早降晉的」肯定又是個錯誤,因為劉禪是降魏而非降晉,這是史實,無可更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