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李全華《史記疑案》

史記疑案


論篇幅,本書是相當有份量的(中國的16開本,超過550頁),讓對《史記》有興趣的讀者相當注目。然而本書既是題為「史記疑案」,讓人期待的是它能為史記的諸多未解之事解謎,只但願它自己本身的內容也不要成為「疑案」才好。以下僅舉二例說明如下:

******************************************************
【原文p.6869】「《史記》高祖本紀說:「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應劭曰:「沛,縣也;豐,其鄉也。」孟康曰:「後沛為郡而豐為縣。」師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方言高祖所生,故推其本稱以說之也。此下言『縣鄉邑告喻之』,故知邑繫於縣也。」

應劭、孟康、顏師古等,以為劉邦是秦沛縣豐邑人。其實,大謬不然。司馬遷說「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是按當時漢政治區劃說,是「以後稱前」,秦滅六國前,豐縣屬魏,不屬秦,也不屬楚之沛縣。劉邦是魏國遺民,有魏國情結,而現代學者皆誤以劉邦是楚國人,大誤。

秦泗水郡,戰國時為宋地。……
《史記》宋世家所謂「三分其地」,即三分齊所侵宋地,而楚「取淮北」。後來,秦滅楚,以楚所分宋之淮北地為泗水和東海郡。

三分齊所侵宋地,魏有一份。
……

齊滅宋,楚、魏、秦三分故宋地,魏得「大宋」、「方與」二郡。「大宋」即今河南商丘及江蘇碭山一帶,而方與為今山東嘉祥及江蘇豐縣一帶。

《史記》高祖本紀說:「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今魏地以定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

《漢書》高帝紀贊,引劉向云「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于豐,故周巿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云:『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

……
劉季有魏國情結,這是劉季反楚自立為帝的一個重要因素。 ……


【指疑】關於劉邦在秦滅六國之前究竟算是楚國還是魏國人,原是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引文作者所持的是魏國論,此無妨,不過他又一再說劉邦有「魏國情結」,並且被形容為是劉邦「反楚自立為帝的一個重要因素」,不知此論是根據何在,畢竟《史記.高祖本紀》說的是: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可見他反秦的原因就是自己想當皇帝,而這和「魏國情結」有何關係呢?劉邦又幾時提過對魏國的故國之思(是指從張耳、祭魏無忌……之事嗎)?幾時表明反秦或反楚是為了魏國?此事有待商榷。

******************************************************
【原文p.303】「《史記》景帝本紀作者是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司馬談作為太史令,「仕於建元、元封之間」。」

【指疑】作者說「景帝本紀作者是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註),不知根據何在呢?此事待考。

【註】關於此事有其它說法,舉些代表意見為例,如清朝方苞認為在《史記》裡,「太史公讀」為司馬談,「余讀」為司馬遷,因此他認為太史公司馬談寫的部分是:〈十二諸侯者年表〉、〈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惠景間侯者年表〉;至於〈景帝紀〉,原是張晏(漢末時人,曾為《漢書》作注注明為《史記》亡失篇目之一,學者余嘉錫考證後認為應該是馮商所作,此乃一說也。以上資料列此供讀者參考。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