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讀廖彥博《一本就懂中國史》(好讀出版,台灣台中)

一本就懂中國史

話說時屆廿一世紀以次還可以看到來自台灣作者的「中國通史」類之著作,可謂相當難得,不過光是這樣還不構成筆者將之列為「推薦書」的理由,而是因為下列原因而讓人覺得可觀:

一、作者的文筆流利,平實而不流於呆板,活潑而不流於輕佻,讓書前的陳序中所說「生動、有趣且具深度的歷史書」顯得相當貼切。

二、由全書來看,顯然作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著力甚深,因此書中對許許多多歷史疑案之以「春秋筆法」的方式來處理讓人印象深刻(對部分論述,讀者或許不一定同意,但是會相信作者肯定是言而有據,絕非泛泛之論,從而願意更深入去了解),想其記述的背後必有紮實的研究。

三、在現代史的部分,寫得相當「不偏不倚」,在立場上不會片面倒向任何當道(包括老K和老共),其中光是一個「蔣中正」(而非「蔣介石」,乃至於早期在台灣出版的著作如恆寫為「蔣公」、「蔣委員長」、「蔣總統」……等-有的在蔣字前面還要空一格-而不名者更也不用多提了)的稱號在時下群書中就已顯得獨樹一幟,這在今日又是相當難得見到的。

以下是對本書內容的一些討論。

************************************************************
【原文p.44
「……孫權以年輕的周瑜為主將,帶領三萬水師,加上兩萬劉備殘軍,逆江而上,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迎戰曹操。周瑜熟悉水文,通曉氣候,他把握十一月長江水面上吹起短暫東南風的時機,命令黃蓋詐降,對西北面的曹軍艦隊發起猛烈的火攻。」

【筆者按】作者說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十三年)「十一月」,顯然是採取了與《資治通鑑》比較接近的說法,雖然《三國志.武帝紀》則是大書「十二月」的。當然,筆者知道此事曾經過許多學者的討論,至於作者之選擇「十一月」當自有其理由,在此僅作加註之說明性質。

************************************************************
原文p.6667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道德形象最惡劣的暴君。唐朝史官給了楊廣「煬帝」這樣難聽的諡號(「煬」有燒光、耗盡的意思),將他撰寫成一個十足負面的人物;……
平心而論,楊廣是一位頗有企圖心的皇帝,他急著想以國家政權的力量,將關隴地區以外的政治與文化統合成一體。隋朝結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這個新興的大一統政府,想要重新建立以皇帝為中心的天下秩序,……。但是他操之過急,過度使用隋朝方才建立的動員系統,並催用到極致,先是造成國家對基層社會控制的瓦解,最後引起關隴集團內部的離心反抗,統治宣告總崩潰。」

【筆者按】作者說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道德形象最惡劣的暴君」,關於這一點,筆者不表意見,但是他說「唐朝史官給了楊廣「煬帝」這樣難聽的諡號」而「「煬」有燒光、耗盡的意思」就恐怕有些疑義了,因為依據(周公)《諡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見《資治通鑑》胡注引),而這恐怕才是楊廣獲此惡諡的「涵義」(當然,這諡號是唐人給的,不可能有好話,換成其「自家人」楊侗,給予楊廣的諡號則為「」,兩者真是差太多)吧!

作者接下來對楊廣的論述相當精彩,故筆者將之續作抄錄於上給讀者參考。

************************************************************
【原文p.9394
「宋朝是在「陳橋兵變」當中建立的。……這場兵變是趙匡胤等人的預謀,證據很明顯:「入侵」的遼兵,只聽得風聲不見蹤影;披上的黃袍,沿路的布置,卻井然有序,早就謀畫完成。」

【筆者按】作者直言發生在趙匡胤身上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為預謀性質,不同於一般史書的筆調,如此「春秋筆法」值得注意-事實上筆者亦認同此說。

************************************************************
【原文p.97
「『燭影斧聲』之夜,確實疑雲密布,詭異非常。……即使趙光義不是親自下手毒殺大哥趙匡胤的殺人犯,他也必定是幕後的主使者;為他配製毒藥的人,就是晉王府的心腹策士程德玄。

【筆者按】在早期坊間的一干史學著作裡,毫不含糊地指明趙光義是殺人犯(或教唆殺人犯)的已經是很少了,而像作者這樣甚至還進一步「揪出」程德玄為幫凶的,實在更不多見。此說值得參考(依筆者管見,實則也與作者同樣認為趙光義得位不正,至於細節方面則可待確認-雖然我們可以合理推測趙光義不會是獨自一人動手的,只希望此事能真相大白並獲得一致的結論)。

************************************************************
【原文p.158
發生袁崇煥這個人身上的爭議,體現了歷史評價如何受到政治力的扭曲而變形。……但是不管怎麼說,袁崇煥本人的言行(屢次向皇上吹牛恐嚇兼開空頭支票、擅殺邊境將帥、與後金私下和談、只跟蹤後金軍隊而不堵截),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會是最具爭議的人物。

【筆者按】一般作者通常都會大力為袁崇煥叫屈,本書作者則同時指出袁崇煥本人的言行實亦有可議之處,允為金石之聲(雖然袁督師之死為千古奇冤,令後世之無數「讀史氏」嘆息不已)。

************************************************************
【原文p.172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十一月十三夜裡,皇位爭奪最後的結果揭曉了:當晚北京九門緊閉,全城戒嚴,不久之後,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出面宣稱:父皇康熙已經駕崩,臨終前傳位給他,旋即繼統為帝,也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

【筆者按】文中之「出面宣稱」四字,簡簡單單地避過爭議(主要是雍正之繼位究係「正統」、「篡位」或「奪嫡」三說,原是眾說紛紜之事,惟本書既是通史性質,若是在此大作考證文章,想像中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堪稱妙筆。

************************************************************
【原文p.198
韋昌輝等人率領旗下軍隊,於九月二日深夜突襲東王府,殺死楊秀清及東王僚屬兩萬多人。之後諸王勢力在天京內混戰,傷亡不計其數,史稱「天京之變」。」

【筆者按】說太平天囯包括東王在內之其黨徒在「天京事變」中總共被殺死兩萬多人,此乃世論通說,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依照目前各家的記載,這兩萬多人應該是整個事變中東黨被殺的人數(動亂持續了約兩個月左右)才對吧,然而依前引文所言,讓人覺得這兩萬多人又似乎是被北王率軍於一夜之間殺死的,此恐怕與史實不符,有待調整。

另外,文中說的「諸王勢力在天京內混戰」所指為何呢,是指天王與北王、或北王與翼王、還是其他各王之間……由於所謂「諸王混戰,傷亡不計其數」之說給人的「想像空間」可大可小,建議還是說明清楚會比較理想吧!再者,作者所言「九月二日深夜」似乎是帶著一點語病的說法,因為根據各方記載,要嘛說「九月一日深夜」,要嘛說「九月二日凌晨」,這樣與事實庶幾較為接近。

************************************************************
【原文p.209
「六月一日,洪秀全往天堂進發(有服毒自盡或食物中毒兩種說法),再也沒有回來。

【筆者按】作者筆法相當幽默,至於說洪秀全之死是「有服毒自盡或食物中毒兩種說法」,這樣的敘述算是兩面兼顧了,可予肯定。事實上此事在各家著作中往往是擇取其中一說,筆者還看過有另位作者則是將此二說「綜合為一」並且兩不抵觸,但是仍然給人有點模稜兩可的感覺就是了,可以算是個「發明」,但是稱不上是「高明」。

************************************************************
【原文p.212
……這些真假參半的說法都不是北洋水師真正的敗因。所謂「一字長蛇陣」,實際上是按照英國海軍教範所排出的戰鬥隊形;所謂「砲管曬衣」,實際上完全不可能,因為砲管離甲板足有三公尺高,想曬衣除非你有一身輕功;所謂「慈禧修園」,實際上確有其事,但是為了修園所挪用的銀兩,並不如外傳的一億兩那麼多(總額約四百萬兩),而且事後大部分均已撥還。

【筆者按】此文是為甲午戰爭之相關諸事申疑、辨誣,可為讀者參考,其中所謂「撥還款項」之說,對筆者來說算是新聞(另外想請教一事:所謂「砲管離甲板有三公尺高」,是不是就足以當成「無法曬衣」的充分理由呢?暫且以「疑案」視之也罷)。

************************************************************

【原文p.227
「……六月十一日,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遭到殺害,二十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C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被清軍神機營軍官開槍擊斃;……」

【筆者按】關於中國清朝時之德國公使克林德之死,作者直書「被清軍神機營軍官開槍擊斃」,讀者對此當尊重之,只是若有空,建議何妨參考一下相藍欣《義和團戰爭的起源-跨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一書,內有更多的敘述。曰:此又疑案一樁也。

************************************************************
【原文p.254
「……張學良因為東北軍隊主力全在關內,下令不抵抗,日軍於是在八小時內攻陷瀋陽全城,史稱「九一八事變」。」

【筆者按】作者說張學良「不抵抗」是「因為東北軍隊主力全在關內」,這是客觀因素,拙見認為若能增加主觀因素的說明,則或許可讓敘述更全面,也讓事實更清楚-此所謂「主觀因素」即張學良個人誤判這只是日軍的局部挑釁且無意讓事變擴大(這是他自己日後在19901991兩年中三度接受外界訪問時公開承認的)。

************************************************************
【原文p.259
「(民國廿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凌晨五點鐘,張(學良)部東北軍會同西北軍楊虎城的軍隊發動「兵諫」,突襲蔣委員長住宿的華清池,衛隊奮力抵抗,全部戰死;蔣本人在低溫當中翻牆逃脫,摔落山溝受傷,被東北軍營長孫銘九(抗戰時投靠日本俘虜。」

【筆者按】事實上孫銘九在抗戰時投靠南京政權,當了中國「漢奸」。想汪兆銘的政權既是日本的傀儡,則「投靠南京政權」與「投靠日本」在本質上是差不多的,然而即使如此,其實際行為究竟有別,故拙見認為在文字的處理上是否還是要界定明白較好(若依筆者個人主觀的臆測,像孫銘九這樣的人若直接去「投靠日本」,恐怕日本還不一定會收吧)。

************************************************************
【原文p.283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一月,盟國與國民政府簽訂平等新約,鴉片戰爭以來簽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一概廢除;十一月二十三日,蔣委員長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埃及開羅召開高峰會議,會後(二十七日)發表《開羅宣言》,主張日本從中國奪去的所有領土,包括東北、台灣、澎湖群島,都應該歸還中國。」

【筆者按】隨著時間過去,研究越來越多,真相也越來越顯明,原來所謂「開羅宣言」只是一個新聞公報,並不是正式的文件,因此在處理上不宜作《開羅宣言》,或者建議可寫成「會後(二十七日)發表共同聲明」,這樣就已足夠。

***********************************************************
【原文p.310311
(中國)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在沒有戰爭、水旱災的情況下,全國糧食供應奇缺、水旱災的情況下,全國糧食供應奇缺,發生嚴重饑荒。這場饑荒完全是在「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堯天舜日」下釀成的。
……

……
大饑荒死亡的人數,官方承認的數字是兩千五百萬;但是根據荷蘭漢學家馮客(Frank Dikotter)的研究,在這場二十世紀最可怕的人造饑荒裡,活活餓死的人高達四千五百萬之多!
……

……
劉少奇……說這場饑荒與嚴重的經濟困難,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雖然這樣的評價,已經是對毛留有餘地了,而且毛澤東也被逼做了自我檢討,可是劉少奇就因此得罪了毛。」

【筆者按】作者為中國「社會主義總路線」下的當年之所謂「堯天舜日」做了毫無隱諱的歷史紀實(此事在坊間可是有研究專書可看的,絕非只是任何個人的片面式的鋪張),值得注意。

************************************************************
【原文p.331
「二○○四年九月十九日,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結合儒家思想與馬列主義,打擊腐敗和違法犯罪的勢力,統整未來改革開放的路線方向。

對許多人來說,「和諧」意味著「封口」;「和諧社會」代表國家力量對民間社會的新型態壓抑和控制。中國的食衣住行、喜怒哀樂,仍然要在一個看不見的巨大「鳥籠」裡進行。鳥籠可能很大、很高,但終究還是有範圍、底線。網路世界就是這種「鳥籠式控制」最好的例子:
……

中共聲稱的和諧社會,是利用資訊的封鎖與言論的控制,使社會上各種問題在表面上不見蹤影,不被報導也不被討論,於是社會表面一片和諧。……中共對於社群網站,對於集結公民社會力量的巨大作用,有十分清楚的認知。

中共同時一直在建更高的網路防火牆,讓人們不能「翻牆」去看不准看的網站。可是網民卻仍然不斷嘗試翻牆。這說明人對於知道真相的渴求,及對於逃離控制的渴望,其實是難以完全壓制的。……」

【筆者按】筆者前面說作者不偏老K也不偏老共,現在在這裡更讓人見識到他的「振筆直書」,直是擲地有聲,同時我們可以清楚地認知:他談的是事實(或即既已發生的「歷史」),不是政治,同時也充分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勇於發聲與積極作為。

************************************************************


最後做個總結:在我看來,由廖彥博先生所著《一本就懂中國史》是一本寫得「好看」的中國通史專書,期盼他定要繼續執筆,為台灣留下更多精彩的史學著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