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涌強《金剛經傳》

金剛經傳

【原文p.2527】「〔注釋〕須陀洹:與接著所述的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羅漢,都是梵文音譯,作為佛經表達祈禱修行所達到的各個階段性成果。須陀洹稱為「入流」,是祈禱中已經能進入「無」的覺明妙明境界;斯陀含稱為「一往來」,是由須陀洹的基礎更上一層樓,能夠往來於「無」的覺明妙明境界;阿那含稱為「不來」,是由斯陀含的基礎更上一層樓,能夠「無」而不來,並且長時間入定於覺明妙明境界;阿羅漢稱為「實無有法」,是由阿那含的基礎更上一層樓,即超越了幻有,能更恆定於覺明妙明境界,阿羅漢的這般境界也可稱為是「無生法忍」。

〔古譯本原文(金剛經)〕第九品—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指疑】前引文有兩個問題須予討論:
1.
引用《金剛經》原典之文字出現兩處遺漏(如原文中標示為紅色者)。
2.
《金剛經》原典的第九品中有「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一句,其中「阿羅漢」是指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含有殺賊(指「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指「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指「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等義(註1),整句的意思一般是解為「其實沒有什麼法稱為阿羅漢」,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註2),以觀前引文作者則說「阿羅漢稱為「實無有法」」,其言下之意,難道是把「實無有法」當做阿羅漢的「定義」了嗎?實有待辨明之。

【註1】請參見陳義孝編,竺摩法師鑑定《佛學常見詞彙》p.222
【註1】請參見南懷瑾《金剛經說甚麼》p.1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