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張志和整理的【明】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與其它(1/7

張志和 三國演義


中國有位學者張志和先生(以下簡稱「張君」)曾提出研究報告,說《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寫的,理由是他在北京圖書館找到一個《三國演義》的「黃正甫刊本」的「孤本」-《三國志傳》(全名是《新刻考訂按鑑通俗演義全像三國志傳》;黃正甫即明朝建陽刻書家黃一鶚),從而以它當做研究上的突破關鍵,認為這才是現行《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張君的大作已於20007月在北京由某大學出版社出版,專門探討這個問題,並包含了他所討論的《三國演義》的「黃正甫刊本」之內容。

資料顯示,現存所知的《三國演義》林林總總已有超過四十個版本,而這個「黃正甫刊本」乃是其中之一。在這些版本裡,有「嘉靖本《三國演義》者,其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上題有「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字樣;它過去被一般認為是現行《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目前大街小巷都可買到的《三國演義》(或稱為「毛本《三國演義》」-「毛」指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即是系出於此。至於它之所以被稱為「嘉靖本」的原因,是因為這本書是修髯子(即關西張尚德)在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刊行的,原書並有修髯子本人所作的「引」;只不過是因為此書前頁又有庸愚子(即金華蔣大器)作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的「序」,因此也有人稱它為「弘治本」

至於「黃正甫刊本」的原書則題有「新刻京本按鑑考訂通俗演義全像三國志傳二十卷二百四十段,存。明天啟間閩芝城潭邑黃正甫刊本。……首癸亥春正月,山人博古生序。次君臣姓氏附錄」字樣。就此,張君指出其封面、序和目錄雖然是在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歲在癸亥)完成的,但是其內容卻保持了原書原有面貌的舊版,從而推斷出「黃正甫刊本」完成的實際年代當在明弘治朝,亦即公元1488年至1505年之間,要比嘉靖本《三國演義》的時間早了廿年以上,而這才應該是現行《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

由於《三國演義》的「黃正甫刊本」上既沒有為作者署名,也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因此張君對羅貫中為該書作者的傳統說法提出質疑。他進一步指出:《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寫的,而是「無數的說書藝人和他們的聽眾的集體創作」;他認為這本書的作者「實際上也就是宋元明三代的都市中的下層人民,亦即魯迅先生所說的『市井細民』。」(見張志和整理《三國演義》(明黃正甫刊本),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7月,p.27)那麼,「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又為何會出現在嘉靖本《三國演義》一書上呢?張君解釋說這完全有可能是書商為了賣書獲利所偽託的,畢竟如果偽託本朝作家,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所以找來一位將近一、兩百年前的前朝作家就比較容易取信於人了。

再者,張君有另作發表於中國的《光明日報》20011227日),復提出「《三國演義》的最初寫定者應是南方人」的看法,而其主要根據,是在「黃正甫刊本」中的許多語言風格是南方人的用法,例如包括「皇」與「王」、「黃」與「王」、「雖」與「須」等的不分,而這類用法不可能出現在北方人的筆下。

以上簡要地敘述了張君的見解以後,我們不禁想問:這一切,果真是如此嗎?

研究顯示「黃正甫刊本」是明代的《三國演義》的「古早」版本沒錯,但是一來它應該不能說是張君率先發現的(有心讀者早能在圖書館或市面上的三國書籍或專題研究論文中看到「黃正甫刊本」這個名稱兼被引用文字,其出版或發表日期可從1990年到1996年不等;部分書籍其實還不能算是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術性專書),二來它歸於《三國志傳》(或稱「志傳本」)一系,向來被列為是與嘉靖本《三國演義》分屬不同的系統(後者一般稱為「通俗演義」系統),兩者必須區分清楚。特別是「黃正甫刊本」《三國志傳》在學術上既是被列為「閩本」(或稱為「閩刊本」,為流行於福建一帶的刊本,以建陽縣-特別是該縣內的永忠里和崇化里-的書坊為中心)系統,所以如果有「南方口音」(有如張君所言)卻又何足為奇呢?因此如果就此來推翻羅貫中之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的傳統說法,實在不能不教人持疑。(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