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美】達許.漢密特著,林淑琴譯《馬爾他之鷹》

馬爾他之鷹



*********************************************************
/*
本文可能對本書描寫了劇情、敘述了人物,並透露了結局,請未讀過本書的讀者勿往下閱讀本篇,以免影響未來閱讀原書時的樂趣。*/
*********************************************************




差不多每位偵探小說的研究者都會告訴你,這是一部開創之作-開創了「冷硬派(Hard-boiled)偵探小說」的先河,同時也使美國突破了偵探小說之領域長期由英國作家專擅的局面。然而,也許是本書創作的時間(1930年)迄今已相當久遠,也也許是因為筆者個人已讀過不少歐美偵探小說,因此雖然本書在文壇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但是書中的主角人物山姆.史貝德(Sam Spade)似乎缺乏菲力普.馬羅(Philip Marlowe,美國作家瑞蒙.錢德勒筆下人物)那樣鮮明的形象,也缺乏馬修.史卡德(Matthew Scudder,美國作家勞倫斯.卜洛克筆下人物)身上那種感人的力量,給人的感覺是好似一味強調「冷硬」(這是刻意為之,還是作者原本就缺乏刻劃人物與細節的能力,還需要再推敲),卻有如一位看不到內心世界的假人,而這很難說就是理想的偵探(或偵探小說)的範型吧?

本書的故事乃是由「追人」而轉為「奪寶」,讓讀者頗為意外,不過書名之所謂「馬爾他之鷹」(一座金碧輝煌的老鷹雕像,古時被用為貢品)結果終究沒有現身,因為在末了出現的那個雕像被發現是膺品,而作者也沒有交待真品又是在何處,這就讓全書的結局顯得相當薄弱。所以筆者個人認為本書的故事既沒有「虎頭」,更以「蛇尾」作結,很難滿足讀者的胃口;至於主角山姆.史貝德其人更讓人只覺得他是一位「冷面無情」的私家偵探,其全身上下的優點是什麼、缺點又是什麼,讓人還真說不出來,再加上他在原作者的著作中只出現在本書一部中長篇小說及另外三部短篇,其個人活躍的篇幅仍嫌不足,因此想讓他像較早登場的福爾摩斯那樣深入人心、揚名立萬,顯然還不夠份量,至於他所享有的聲名,說不定有一部分是來自改編的電影(註)吧?至於電影的成績如何,那又是另一件事了,在此不予評論。

因此,可不可以說,本書最大的意義可能就是在於在偵探小說上開創了一種「犯罪小說」的寫法,不啻對英國人的一記「衝擊」(有如前面所說,而主要是指對英式「本格推理小說」的一種變革與對立),因此就此意義來看,它也算是一部「經典」了,且借一句話說:「你可以不喜歡它,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它」。這一切,就讓更多的讀者去檢驗與評斷吧!

【註】資料顯示本書有多種改編成電影的版本,而其中最著名的(同時也是目前市面上還買得到DVD者)就是亨弗萊.鮑嘉演的這部《梟巢喋血戰》(片名就是「The Maltese Falcon」,但是中譯片名卻不見馬爾他之鷹字樣)

梟巢喋血戰

筆者將之列此給讀者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