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短評:【日】司馬遼太郎著,江靜芳譯《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

最後的將軍 德川慶喜 舊版

【說明】本書篇幅雖然只有短短204頁(不包括原作者的後記),還是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乃以書中的主人公-德川慶喜出任幕府將軍之前與之後為分界。

先就第一部分(慶喜就任將軍之前,即第113章之於本書)而言,筆者個人實在很難給予高度評價,但見其文字生硬,敘述沉悶,筆調與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司馬遼太郎之其他名作大異其趣,並且在人物塑造上簡直乏善可陳。

且根據本書的敘述來看,事實上德川慶喜原本就是一個尷尬的人物,他出身德川幕府的「御三家」(尾張、紀州、水戶)之一,理論上應該是德川幕府的堅定擁護者,但是他又受到自家「水戶學」傳統的「尊王」思想之薰陶與影響(見p.70),因此他到底是偏向「尊王」還是「佐幕」,雙方勢力都質疑他(他還因此原因而被取了許多外號,諸如「二心殿」、「剛情公」、「豬一」……等,這在歷代將軍中尚屬首見~見p.138139);書中說他在曾為其核心支持者松平春嶽面前主張「開國」(主要是承認前大老井伊直弼與洋人所簽條約,對外開放,見p.7172),但是實際上他的行動又不能貫徹;另外,當時在位的孝明天皇本身不遺餘力地推行「佐幕」(見p.160),讓「尊王」者反而無法施展全力倒幕(甚至「公武合體」派也曾經以這位天皇的主張為其理論根據)。這一切,情勢複雜如此,於是我們只能從史書上看到德川慶喜在當時的動盪環境中採取了什麼實際作為,然而經由本書卻很難看出他自己的真正想法-此處所謂「想法」特指原作者個人獨有的「司馬史觀」所揣度與描述出來的見解(若沒弄錯,這向來是司馬氏的讀者最為關心的一大重點),故在此只能胡亂地產生一個「錯覺」:該不會是司馬氏自己本身對這段期間的德川慶喜也沒有很充分與明確的認識吧?因此讓他自己的文學發揮也受到限制。至此,想起雖然世人每謂慶喜所處的「幕府」與先前日本的「戰國」時代原是司馬氏最長於描寫的兩大時代背景,但是從本書來看,莫非是他經過深入的研究後,對處於當時處於最上層的重心人物德川慶喜之內心(或稱「中心思想」)還是未能掌握,這是讓曾經寄望於名家如他來解讀的讀者如我覺得是難以想像的事。

復就第二部分(慶喜就任將軍之後,即本書第1417章)來看,筆者主觀認為這部分的司馬遼太郎似乎是「活」過來了,又恢復他那敘事不疾不徐、條理分明的水準,只不過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這部分開始之前,原本有大量文字敘述慶喜是「堅決」反對在德川家茂之後接任幕府將軍的-此事根據書中所說,其理由是「以慶喜的理性分析,現在的局勢極不利於他繼位將軍」(見p.140),因此他認為
這個時候若答應當將軍,就像投身到一個隨時可引爆的火藥庫中」(見p.141)、
大勢如此,我即使成為將軍又能怎樣?」(見p.141)、
現在繼任將軍,不過是準備當個千古罪人罷了」(見p.142)、
對已經快滅亡的德川家而言,不該再被選為將軍了」(見p.148),
云云,然而從這個「第二部分」一開始卻用這樣的含糊文字來接續:
這以後又經過種種曲折,慶喜終於就任將軍。慶喜所創繼任德川家業,而非繼位將軍的奇妙理論,似乎這個世界只有他一家之事,弄得宮廷或幕閣在現實狀況上產生許多困擾,結果,朝廷與幕府都不得不一致說服慶喜,而慶喜最後也只得屈服在他們的請求下。不過,這種情勢的造成,也是在慶喜默認下,由他的謀臣原市之進在幕後大力推動。」(見p.159

誠然史實中的慶喜原先表示不願意接任將軍也有可能是只是政治人物一個「以退為進」的作態,但是是真心也好,是假意也好,理想的情況是作者是不是也該對此轉折提出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好對讀者對慶喜如何改變態度而「屈服」的經過做出交待,畢竟此事關係重大,但是作者卻採取模糊又等同於迴避的手法將之一筆帶過,造成不管是對小說情節還是慶喜個人的生涯來說都是缺乏完整性的現象,令人難以接受,而且這還不夠,作者接者又說:
-我不喜歡當將軍!
這種話,慶喜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世人表示,也該算是一種演技,他每次採取任何新的行動,總是又替自己留下退路。現在,他四處表示不想當將軍,當有任何事情在身邊發生,他便可減輕責任,拔腿離去。慶喜的眼光總是看得很遠,所以他的任何動作、言語,都彷彿在演戲地別有用意。
但另一方面他心中又很有自信,相信自己終必成為將軍,謹慎大膽自信,便很複雜地交雜在這一個人的人格中。……
」(見p.159160

既有前後此言,那麼慶喜到底想不想當將軍(難道前面之說他拒絕出任係出自「理性分析」、乃至於畏於「投身火藥庫」又當上「千古罪人」都不算數了嗎)?而先拒後迎的他(書中甚至說有人比喻他宛如「彆扭的酒客」,意思是指「在酒席中一直嚷自己不能再喝了,然而強迫後他還是喝了,而且如果聽他的話不倒酒,他還會不高興」~見p.139,給人的感覺不免流於矯情、虛偽)又是在怎樣的具體過程之中當上第十五代、同時也成為末代將軍,實在令人感到疑惑;至於其餘的部分,雖說司馬氏的生花妙筆在慶喜當上將軍之後漸漸地進入佳境,但是實際上在「內容」上還是流於表面(部分原因亦當與篇幅太少有關,何況歷史上的德川慶喜出任將軍的時間實際只有一年又多幾天(1866/12/051867/12/09),因此他再怎麼活躍,終究是期間有限),能夠真正讓讀者品味的深度實在太少了。

故基於上述種種,筆者前面說過,「幕末」時代向來被視為司馬遼太郎在創作上最拿手的時代背景之一,而德川慶喜又是當時如此重要的關鍵人物,凡此讓人原本在高度期待下閱讀本書,惜乎閱後的感覺可說是與預期差別甚大。就此,筆者無法將本書和同樣由司馬氏所寫的《德川家康》(原名《霸王之家》~註)一樣直接列入「劣作」之屬(畢竟本書在「歷史」上究竟犯下多少錯誤,應該說是還談不上的,而其餘部分要說有多失敗,實在也稱不上絕對),不過卻可以確定本書無法列入司馬氏筆下的「佳作」之林,亦讓人無法對之留下深刻印象;且以司馬遼太郎在日本文壇上所享有的盛名與地位來說,這是一部相當令人失望的作品。

【補充】就本書中譯本之出版來說,相對於上列使用的1989年版(遠流出版),早有「新版」問世於2007

最後的將軍 德川慶喜 新版

~它除了在書前安排了照片與圖片多張外,並且在書後附上名家導讀兩篇;它也將舊版中的部分句子加以潤飾處理,並且訂正了舊版中出現的大部分錯字。

【註】相關論述請參見拙篇:
http://fast2008.pixnet.net/blog/post/344619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