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為歷史撥雲》

為歷史撥雲

【原文 p.2123】「名教一詞,最早是用來描寫漢朝末年的清流人物李膺的,見於「世說新語」。原文是:「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不過在「後漢書」中,並沒有以名教為己任的話。所以名教云云,可能是「世說新語」作者歸納李膺行為的話。換句話說,就是晉朝人劉義慶,以當時人的口氣,說了漢朝人的話。漢朝人並沒有名教的話。名教一詞,嚴格說來,最早見於晉朝人嵇康的「釋私論」。……(對名教的解釋,有兩個旁支:一個是顧炎武的「名教」,解做名譽與名聲,這不外是「管子」中「名教通於天下」的別說;另一個是胡適的「名教」,乃專指姓名與文字迷信而言,皆非正說也。)」

【指疑】查工具書可知「名教」的意思有二,

一為「名聲與教化」,如《管子》第七十六篇〈山至數〉所說「桓公問於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者是;

一為「以正名定分為中心的傳統禮制」,如世說新語.德行第一》第四條所說「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與第廿三條所說「王(澄)平子、胡毋(輔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者是,

兩者意義不同,但是皆可使用,並沒有什麼所謂「旁支」、「非正說」的問題,特別是《
管子》(管子者,春秋時代之管仲也)一書,雖然目前多數的看法是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人假托而作,但是無論如何,它在時間上尚早於前引文作者說的嵇康或劉義慶的時代,所以這只能說是「名教」二字在《世說新語》之新說中被賦予新義,但是卻不能說《管子》之舊說是「旁支」、「非正說」,否則難免變成一個易致誤導的語病。

再者,作者把嵇康和劉義慶都當作是「晉朝人」,其實嵇康雖然在《晉書.卷四十九》有傳,但是他生於魏初,死於魏末,並未生逢司馬炎篡魏,所以說他是「晉朝人」則未免過於勉強,這就和曹操雖然在《三國志》裡有本紀,但是史家卻不說曹操是「三國時代」人一樣,其道理是相同的;至於劉義慶原是南朝宋人,故作者所謂「
晉朝人劉義慶,以當時人的口氣,說了漢朝人的話。漢朝人並沒有名教的話」可說是犯了「硬傷」而且可能是兩個硬傷,因為除了劉義慶的時代被搞錯以外,「名教」一詞在《管子》裡就已存在,時間上不會晚於漢朝;何況所謂「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一語中,對國文好的人來說,將「名教」解為「名聲與教化」也是一樣說得通,不是嗎?這一切,或許大多是由引文作者自己所製造「名教一詞,最早是用來描寫漢朝末年的清流人物李膺的」之「語病」而起,說起來倒是不必意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