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史式《太平天國不太平》

太平天國不太平

在太平天囯史研究的範圍裡,筆者以為像本書這樣能夠提出一些反省與檢討,而有別於時下多少相關書籍在意識型態的作祟下,說太平天囯是「反封建」、「反奴役」、「反專制」、「反異族統治」、「反帝國主義」、「四大平等」、「農民起義」、「進步」……等之類的悖論與八股教條者,當然值得肯定。

只不過是本書中有些論點似乎還是很值得商榷,讓人給它的評價必須有所保留。以下僅舉數例與讀者討論如次
(註:下列頁數咸取自史式《太平天國不太平》,中國重慶出版社出版。全書之「太平天國」皆應作「太平天囯」,但是為尊重原著,對其所用的文字皆忠實照錄)。

*********************************************************
【原文p.172~173】「《李秀成自述》寫得很長,有3萬餘字和5萬餘字兩種說法,……它是一篇供詞,是一位非常人物(太平天國的後起之秀、國之棟梁)在非常情況下(囚籠之中)用非常速度(每天7000字)寫出來的。《自述》寫好之後立刻被收走,連回頭看一遍的機會也沒有,全無斟酌修改的餘地。……他是在利用最後一點時間,最後一次機會,為太平天國的大業盡自己最後一份力量。把對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別的方面,不讓對方了解幼天王、洪仁玕等人的去向與繞道江西、湖北與西北太平軍扶王陳得才會師的計劃。(所以在《自述》中對這一方面的活動一字不提。)……」

【指疑】如果李秀成寫自供狀的目的真有作者說的「把對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別的方面,不讓對方了解幼天王、洪仁玕等人的去向與繞道江西、湖北與西北太平軍扶王陳得才會師的計劃」這一項,不知為何他要用「非常速度」將它完成,而不多拖點時間以便於「幼天王、洪仁玕等去扶王陳得才會師」呢?兩相矛盾,可見作者此說未必是實。

*********************************************************
【原文p.231】「內訌的主要矛盾雖然在於洪、楊兩人,但在內訌開始之時,楊秀清即被襲殺。不管他過去如何專權、如何跋扈,如何壓制洪秀全,但在這次內訌中,他是一個毫不知情的受害者,也就是說,他是沒有罪的。後來太平天國官方公開為他平反,恢復他的職銜,定他被殺的那一天為「東王升天節」(東升節),說明他是被誣告而遭到錯殺,這也足以證明他的無罪。引起天京內訌的責任在於發動襲殺楊秀清的一方,主要人物是洪秀全、韋昌輝、秦日綱、陳承鎔四人。洪是襲殺行動的指揮者;韋是襲殺行動的執行者;秦、陳則被指為誣告、陷害楊秀清的人。……」

【指疑】事實上在楊秀清眼中,不管是對敵人滿清君臣(當時的「專有名稱」叫「清妖」),還是對太平天囯的臣民,反正對他來說都是「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在太平天囯的極權暴虐之絕對統治下,楊秀清至死前始終是扮演一個統治者或加害者的角色。如今前引文作者把他形容為一個「被害者」,只因為他在內訌的事變中被殺,則若援用這個邏輯,我們能否也可說當年被呂布背叛殺死的「董卓」(後者曾為後世部分史家稱為「漢代三大惡人」之首)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只因為他對王允、呂布的襲殺行動「毫不知情」,因此不管他過去「如何專權、如何跋扈,如何壓制皇帝」,此時卻都是「無罪」?這實在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作者接著說:「後來太平天國官方公開為他平反,恢復他的職銜,定他被殺的那一天為「東王升天節」……說明他是被誣告而遭到錯殺,這也足以證明他的無罪。」由此可見他對太平天囯的內訌事件之真相有可能尚缺乏深入的了解,以至於把洪秀全的「政治秀」信以為真了。說起來,這個誤解或許是來自他的另一個誤解-「楊秀清逼封萬歲」只是個謠言(後詳),說來倒是不必意外的。

*********************************************************
【原文p.225~227】「引發這一場大內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卻一直言之鑿鑿,認為是由於楊秀清「逼封萬歲」(逼洪秀全封其萬歲)所引起的。可惜此說經不起考查,是哪一天逼封的?在什麼地方逼封的?逼封的儀式如何?證據何在?完全落不了實。……不論是太平天國官方,或者是清朝官方,在正式的文書中從來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情。我們從多種中外有關史料中去探討其來源,發現「逼封萬歲」之說的最早出處,是道聽途說,是私人記事,而且在不同的傳說之間,自相矛盾,錯誤百出,難以自圓其說。……根據謠言對誰有利的線索,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謠言都來自天王府,來自洪秀全。
有關「逼封萬歲」的傳說共有十多種,……大家都認為《李秀成自述》中所說的一句話「(東王)要逼天王封其萬歲」,還可供參考。……其實在天京內訌時,李秀成還是個中級軍官,不能參與與軍國大事,他所說的這句話,也不過是事後聽說的,也還是屬於道聽途說。此前的許多傳說,也無論是知非子的記事,張汝南的記事,還是王韜、李圭與李濱的記載,都是遠離史實,荒唐不稽,不近情理,錯誤百出。而且各種記載在情節上出現矛盾,不僅不能互相補充,反而足以互相否定。這樣的記載雖多,不僅不能證實「逼封萬歲」確有其事,反而使人更加懷疑此事的真實性。……我們遍查有關史料,整理出天京內訌的起因共有五說。那就是:
一、逼封萬歲說。
二、索取偽印說(包括索取金璽、逼取金璽)。
三、告密說(包括遭陷害說)。
四、加封萬歲說(包括故意加封說)。
五、自居萬歲說。
……與「逼封萬歲」相比,「告密」說肯定要占上風。……既然從太平天國官方、清朝官方與外國人的報導三方面的史料都可以證實「告密說」,則「逼封萬歲」一說自應徹底推翻。
太平天國官方後來能對楊秀清公開平反,恢復名譽,也足以證明「逼封萬歲」說是不可信的謠言。

【指疑】研究太平天囯的歷史不像傳統的中國史學一樣,有本《史記》、《漢書》……之類的「權威史著」(或稱「正史」)可以查閱與對照,而誠如太史專家羅爾綱在他的《太平天囯史綱》自序中說:

寫太平天囯史有兩件難事:第一,關於史料的考訂方面,前人是不曾替我們做過這一件工作的。每一種史料,差不多都要作者自己先去做一番考訂的苦工夫。沒有鑒辨史料眼光的人便看不出史料的真偽。史料的真偽不辨,據以成書,則其書必去『信史』遠了。……第二,關於寫作的態度方面,……到最近,太平天囯史的研究又多成為一種理論的解釋,內容羌無故實,跡有近於宣傳。……都是為著時代觀念所影響,而不盡由著者的偏見。……著者的態度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在其著作中,著者不容有絲毫成見攙雜其間。……一個要寫作太平天囯史的人,要打破這兩個難關,都得有相當的訓練。

準此,可推知前引文作者說的「逼封萬歲」一事,有關他所提「哪一天逼封的?在什麼地方逼封的?逼封的儀式如何?證據何在?」諸問題全部要看後代史家自己去研究與推斷了。遺憾的是前引文作者導出來的結論-這一切只是「謠言」,實在令人無法信服。

筆者尚注意到作者說對此事,「……大家都認為《李秀成自述》中所說的一句話「(東王)要逼天王封其萬歲」,還可供參考。……他所說的這句話,也不過是事後聽說的,也還是屬於道聽途說。此前的許多傳說,無論是知非子的記事,張汝南的記事,還是王韜、李圭與李濱的記載,都是遠離史實,荒唐不稽,不近情理,錯誤百出。」然而羅爾綱則是在著作中肯定「逼封萬歲」之說,並說其根據是來自《李秀成自述原稿》、《粵匪起手根由》、滌伏道人《金陵雜記》與《金陵續記》、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李圭《金陵兵事彙略》、李濱《中興別記》;並且另外在它處也提到了知非子《金陵續記》與王韜《甕牖餘談》。兩相對照,可知引文作者所談者,與羅爾綱所看的資料是一樣的(或者說,他顯然是參考過羅氏之說而可能是看了這些資料),卻得出不同的結論。

於此,拙見認為雖然各家記載不同,但是卻多半是圍繞在一個中心概念,就是「楊秀清逼封萬歲」,這就意味著即使不少說法是引文作者說的「荒唐不稽,不近情理,錯誤百出」好了,但是各家於經過情節記述之出現出入並不能否定「楊秀清逼封萬歲」這個「中心概念」;何況此事乃太平天囯高層之「內幕」也,試問何人能有這能耐、有這機會去親身耳聞目賭,然後發乎文字,最後還被保存下來讓後世當信史的依據?故後世所言者,當然都是只能根據當時之人的「口述」或見聞筆記等去拼湊,從而力求去還原真相而已,於是這時就需要前面提到羅氏所說的「相當的訓練」了。

一個根本問題是楊秀清被殺之前,太平軍才因剛擊破清軍的江南大營而情勢大好,試問如非楊秀清有何「不尋常」的動作,何以反而在此時被誅殺(而且幾乎所有的說法都指向此事指向於與洪秀全有關)?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東、北二王內訌」可以解釋了,不是嗎?再說當時的北王、燕王原是被東王派外督師的,何以他們竟然可以自行領兵疾行回朝並順利進京屠殺東黨,可見必有高於東王勢力的指示或於背後撐腰,否則在
嚴厲殘酷的東王面前,有誰敢於如此擅自行動?至於當事者於執行任務時之殺戮過甚,那算是另一個問題了。

筆者在此要特別提到「李秀成供狀」,因為他是天平天囯後期的領導人物,而他也是持「楊秀清逼封萬歲」之說的。前引文作者對他的評語是:「其實在天京內訌時,李秀成還是個中級軍官,不能參與與軍國大事,他所說的這句話,也不過是事後聽說的,也還是屬於道聽途說。」

關於這一點,拙見認為既然李秀成當時只是個中級軍官,既不能參與軍國大事也無從得知內訌的真相,那麼始終忠於天王的他對天王於事後對楊秀清的平反、恢復名譽與一干「官方」說詞(其實是洪秀全個人的說詞,而這樣的說詞全係基於他的政治需要)理論上是不是應該照單全收、並把這一切都當作是積極參與的韋昌輝、秦日綱、陳承瑢等的錯誤才對?對李秀成而言,筆者相信這樣的反應是比較合理的,然而觀他在供狀直說:
「……後被北王將東王殺害,原是北王與翼王密議,因東王為天王信任,權太重,要逼天王封其萬歲。……

顯示出這是一種近於獨立於「官方」之外的見解(也可以反應出這有可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說法,為多數人所採信),相對可信,復以他在後期太平天囯的地位與當時的情勢來看,他不會也沒有必要多作誑語,再加上當時的其它各種記載,在在可見此說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最後,前引文作者提到「與「逼封萬歲」相比,「告密」說肯定要占上風。……既然從太平天國官方、清朝官方與外國人的報導三方面的史料都可以證實「告密說」,則「逼封萬歲」一說自應徹底推翻。

事實上如果一定要深究,所謂「逼封萬歲」與「告密」二說其實是可以並存的,如羅爾綱先生說:
洪秀全殺楊秀清,是經過楊秀清逼封萬歲,韋昌輝、石達開密議殺楊,洪秀全得告密後急詔韋昌輝、秦日綱歸殺楊秀清這四個階段,時間經過兩個多月,有一個複雜的過程的。

意思是他認為先是楊秀清對洪秀全「逼封萬歲」,於是韋昌輝奏請洪秀全誅殺楊秀清,卻未獲准,韋昌輝遂與石達開密謀殺楊,但是還來不及動手就被楊秀清分別派赴江西、武昌督師(楊秀清此舉想是為了要讓自己當上萬歲時少了韋、石二人在旁作梗,但是他對此二人之密謀顯然尚不知情,否則必將採取行動將之除掉);接著發生的是陳承瑢向洪秀全「告密」,指出楊秀清有意弒君奪位(雖然陳承瑢在洪某面前的如此說法屬實與否則為未知也),於是洪秀全密詔召回韋昌輝、石達開和秦日綱回京,一場內訌大禍於焉不免。可見「逼封萬歲」與「告密」二說並非定然衝突,不會因為一者成立就造成另一說必須「徹底推翻」有如作者所言者。

故基於上述,拙見認為前引文作者的論述是不足以推翻「楊秀清逼封萬歲」之說的。若有謬誤處尚請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