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讀黎東方《細說三國》

細說三國

已故黎東方先生以「細說體」著稱於世(註:「細說體」乃是以口講在先、以筆成文在後的一種行文風格;時至今日,坊間有許許多多類似寫法的著作,但是事實上都沒有超過他的成就),而這本《細說三國》肯定是其系列書籍(包括《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細說民國創立》等,另有多本據說為其本人著述、他人補編)中的扛鼎之作。茲就書中的幾個歷史問題討論如下:

*********************************************************************
【原文 p.203】「這位司馬徽頗有知人之明,龐德公稱他為『冰鏡』(三國演義的作者誤為『水鏡』)。所謂冰鏡,意思是:司馬徽極冷靜,能夠冷眼觀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準,像鏡子一樣。」

【指疑】有關司馬徽的稱號,《三國志.龐統傳》注引《襄陽記》說是「水鏡」(顯然這同時也是《三國演義》所言的出處,可知演義的作者並未誤引);司馬光《資治通鑑.獻帝建安十二年》則說是「水鑑」。

至於作者說的「冰鏡」,目前可見明朝李贄《藏書》是稱他為「冰鏡」,元朝郝經《續後漢書》則稱他為「冰鑑」(另有清人編《遜敏堂叢書》中亦有人以此稱之),惟無論如何,如何能說《三國志.龐統傳》注引《襄陽記》說的「水鏡」是錯誤的?此事有待釐清。

*********************************************************************
【原文 p.301302】「孫權一向是對得起劉備的:不僅派了周瑜程普,幫他抵抗曹操二十幾萬的大兵於赤壁烏林,不僅讓他佔了武陵孱陵縣,造了公安城,不僅坐視他襲取長沙、零陵、桂陽與武陵郡的其他縣份,—也不僅把親愛的年輕胞妹,嫁給了他這個「年已半百」的老者。

孫權而且又從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對曹操常常作戰,為了劉備而與曹操做敵人,前後整整十個年頭以上。孫權對不起劉備麼?

孫權與曹操在這十年之中所打的仗,比劉備對曹操所打的仗更多。……孫權之所以與曹操結下了如此的不解冤仇,誠然也是為了自己的地盤與生命,卻也的確可以把它記在劉備的賬上。倘若不是在建安十三年為了救劉備而叫曹操在赤壁烏林丟了臉,曹操也不致於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他大舉討伐,欲得他而甘心。」

【指疑】作者一再強調孫權為劉備打仗、幫劉備抵抗曹操二十幾萬的大兵於赤壁烏林,從而得罪了曹操,莫非他忘了《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說曹操在得到荊州後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說: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此實等同於「下戰書」,所以難道孫權抵抗曹操純是為了救劉備嗎?作者的說法實在令人「跌足而嘆」。再者,前面才說孫權與曹操結仇也是「為了自己的地盤與生命」,後面卻又接著說「可以把它記在劉備的賬上」,這個邏輯又是如何說通呢,畢竟就算不涉劉備,曹操一樣會領軍南下,不是嗎?

*********************************************************************
【原文 p.315】「陸遜動手的時候,是章武二年(黃武二年)閏六月。一場惡戰,同時燒掉了劉備軍四十幾個營盤,殺掉了幾萬兵與大將張南、馮習,與來自(四川西南部的)越(嶲)郡的「胡王」摩沙柯。摩沙柯在三國志陸遜傳之中被寫成「沙摩柯」,可能是當年抄寫的人抄錯。

【指疑】作者認為劉備與陸遜之戰中的「胡王」應該是「摩沙柯」而不是「沙摩柯」,筆者猜測他有可能是以《華陽國志.蜀志》中的「摩沙夷」為根據吧?然而他何以取「摩沙柯」為正、而以《三國志.陸遜傳》中的「沙摩柯」為誤,似乎是有做進一步說明的必要。

*********************************************************************
【原文 p.399400】「曹操有過廿六個兒子。這些兒子,一個是元配丁氏所生,叫做曹修,其餘廿五個是十二個小太太生的。(不曾生過兒子的小太太,在三國志裡面都沒有記載。)……曹操最大的兒子曹修,死於建安三年征討張繡之時。

【指疑】史載曹操有廿五個兒子(見《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年紀最長的是曹昂,為劉夫人所生,而因為劉夫人早逝,故由丁夫人養大(見《三國志.后妃傳》引《魏略》)。至於作者所說的「曹修」,疑是他看錯了,把「豐愍王(曹)子脩《三國志》)、劉夫人生子《魏略》當做「曹修(脩)」。日後曹昂死於曹操征討張繡之役,時間是建安二年(曹操征張繡不只一次,見《三國志.武帝紀》),非引文說的建安三年。

由於上引敘述中所犯的錯誤太多,只怕整段都需要改寫(這些錯誤在原書改版為簡體字版時也都沒有改過來)。

*********************************************************************
【原文 p.404】「曹植與曹丕兄弟之間,處得不好,卻也不曾有過那曹丕逼他『七步成詩』的事。三國演義厚誣古人,把周瑜諸葛亮說成互不相容,又把曹丕說成要把曹植害死,這種『反道德性』的潛移默化,養成了明清以來中國人之不能彼此以善意相期,不能合作團結。

【指疑】周瑜與諸葛亮之鬥智情節,並非《三國演義》平空創造出來的橋段,而是宋元以來的戲劇、傳說、說書人講古等累世形成的民間故事;曹丕是否要害死曹植一事,同樣也不是《三國演義》發明的,畢竟「七步詩」雖不見收錄於《三國志》、《曹子建集》、《全三國文》,但是卻可見於《世說新語》、《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包括發生「七步詩」的背景故事,只是所錄原文稍有出入而已),所以這一切怎可說是「《三國演義》厚誣古人」?甚至言重至所謂「反道德性的潛移默化」云云,更是不知從何說起,畢竟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之說,說不定只是為了戲劇性的趣味而已(再說實際上彼此既是分屬兩家,在赤壁之戰時也只是純粹為了一時的利害而結合,我等又如何期待他們能真的「水乳交融」地交心、合作,這其實沒有什麼很稀奇的地方);至於曹丕、曹植之間的矛盾,在史書上更是處處可見(有些記載甚至說曹丕另弟曹彰是被曹丕毒死的),可知這一切是「無風不起浪」,因此若是只怪《三國演義》,實則並不公平。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