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日】松本清張著,高詹燦譯《火之路》
*********************************************************
/*本文可能對本書描寫了劇情、敘述了人物,並透露了結局,請未讀過本書的讀者勿往下閱讀本篇,以免影響未來閱讀原書時的樂趣。*/
*********************************************************
這是熟諳歷史的松本清張又一部跨入「歷史推理」領域的著作。令人驚異的是書名中的「火」字原來當是指古早時由瑣羅亞斯德所創、在本書故事裡大力敘述之「拜火教」(註1)之「火」吧,而作者本身顯然也曾親訪伊朗去收集了相當多的資料,為書中的內容做了許多第一手的現身說法與「實況報導」;另一方面,本書之中關於「學術界的分派與鬥爭」、「盜墓」及「假造古物藉以牟利的行徑」也有相當深入的描寫與探討,內容相當多元,同時也頗能顯見作者在考古與宗教學術方面的知識與功力。
然而本書的若干特點(或者說不定也有人會稱之為「缺點」)亦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所提供的連篇累牘之大部頭「論文」部分,堪稱既冷門、又艱深,可能讓對所涉及的領域(特別是日本和波斯的遠古歷史)興趣缺缺的讀者感到疲累(註2),至於對作者提出的學術結論兼大膽假設恐怕也只能說是半信半疑地當做「有此一說」而已,尚不足以成為推翻舊說的論斷。
或許,作者也明白於此,故乃先假借書中人物海津信六之口說:
「有先見之明的學說往往都揹負這種命運。……這類的偉大學者,當時提出的說法也都不受人重視,一直到現在才受眾人重新評價……像這種作者,往往具有先知的觀點,但理論和實證比較粗糙一些。……這是開拓者的共通點。後人只要整理前人的路、重新鋪上柏油就行了。近來的學者則習於縮小、深化自己的研究範圍。其實細分和深化算是好事,但缺乏大格局的視野,沉溺在用公分、毫米為單位測量的計測主義考古學及歷史學中,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會讓人喪失思考長遠事物的能力。但換一個方向想,微觀研究不容易遭受批評,確實輕鬆許多。」(見下冊p.285~286)
就此,筆者認為作者之意是希望學者能具有「先知的觀點」及「思考長遠事物」,這樣的期待當然相當正面,無奈的是他所說「理論和實證比較粗糙一些」之問題若不能先克服,那麼又如何能於理服人呢?更何況提出「異說」者並不是人人到日後都能被「重新評價」而得以撥亂反正,說起來,這也還須看自己是否具有紮實的學術能力(此至為關鍵),再多少加上一點「造化」的因素吧?
本書故事末了,說當稻富俱子知道自己其實是海津信六與增田亮子所生(見p.396等)之後,竟然選擇投海自盡,只不知她為何定要出此下策呢(何況在知道真相之前,她和海津信六原是維持著互動良好而親密的「甥舅」關係,甚至連出國留學的費用都由後者準備支援)?令人不解。
【註1】對孤陋寡聞如我來說,覺得這題材在日人寫的小說著作中似乎相當少見;「拜火教」傳入中國後又名「祆教」、「火祆教」,本書並指出「祆」字其實還是因為此教於唐初進入中國後才造的漢字~見上冊p.280。
【註2】本書出版於2014年09月,但是若沒弄錯,似乎早早就從書市上消失~筆者至遲在2016年搜尋時已見「絕版」訊息了,讓人感到驚訝,只不過是讀過之後,且思及書中若干說不定會讓不少讀者感覺冷門而近乎煩冗的議題與論述(乃至於高須通子那趟「漫長」的伊朗之旅),這能說讓人不必感覺意外嗎?而全書在整體劇情上又能不能說是曲折有餘、精彩不足(此乃對社會推理小說的作者而言,至於對考古與宗教學術有興趣的讀者則倒是可能會感覺眼界一開、收穫良多才是),此又是見仁之智之事吧!
- Apr 07 Fri 2017 20:13
●我讀【日】松本清張著,高詹燦譯《火之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