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蓉、李劍波編《經史說略》(e)

經史說略-二十五史說略

【原文 p.481(《元史》部分,陳高華執筆)《新元史》搜羅資料相當豐富,有不少可供參證的地方,「然篇首無一字之序,無半行之凡例,令人不能得其著書宗旨及所以異於前人者在何處,篇中篇末又無一字之考異或案語,不知其改正舊史者為某部分,何故改正,所根據者何書」。《元史類編》、《元史新編》、《元史譯文補正》、《蒙兀兒史記》都採取史文加注的辦法,使讀者便於查考,易於鑒定得失,這是一個好的傳統。《新元史》改變了這一做法,全書不注出處,不僅給讀者造成不變,而且降低了本身的科學價值。」

【指疑】舉例如《新五代史》(私撰)與《新唐書》(官修)乃繼《舊五代史》與《舊唐書》之後而推出,不知它們又有沒有做到前引文作者的要求,即全書「採取史文加注使讀者便於查考,從而增加本身的「科學價值」呢?由此推測作者似乎只是把柯紹忞《新元史》邵遠平《元史類編》、魏源《元史新編》、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屠寄《蒙兀兒史記》放在同一個高度,故難免有此言論(註)-雖然《新元史》如果真的名實皆足以和其它「廿四史」同列為「正史」之一,理論上讀者對它似應可以有更高的視野才是吧,而若要加注,就看以後它有沒有一位「顏師古」、「裴松之」、「李賢」……了,不是嗎?至於柯紹忞的另作《新元史考證》又是否能彌補這個缺點,尚待更多元史學者來作探究與考論。

【註】事實上作者之說並非由他獨創,因為大抵坊間有關中國史學之專書中,凡是提到《新元史》的書籍多半持此論點,如中國學者張舜徽《中國史學家傳》(大行,10/1989初版)即說柯紹忞《新元史》「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而且是採用歷代舊史的重修辦法,屋上加屋,卷帙浩繁,雖然他用力很深,但以後研究元史的人用他的史料,都深感不便。加以書首未有〈敘例〉,更看不出他著書的義例。……《新元史》能否是元代歷史或蒙古史研究的頂峰,國內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見p.258)即是一例。凡此意味著《新元史》的史學地位似乎還有待更多的肯定以獲「公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