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看【日】川浦治明著,劉錦秀譯《三國志圖解》

三國志圖解


總體來說,日本的「三國學」研究顯然相當發達,不過就筆者個人管見,從在諸多被引進的日文原著之中文譯本來看,似乎他們的作者還是有不少人無法真正嚴謹地區分陳壽《三國志》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或者應該說甚至是在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吉川英治《三國志》(日本最通行的《三國演義》版本)之間,也需要更清楚的界定。

本書有不少疑案與錯誤(並且不乏自編情節者),顯見作者在三國的史事上仍需要更多的鑽研。茲舉幾個例子如下(實際例子不只於此,讀者若有興趣,請自行發見):

*********************************************************
【原文p.61
張燕:原名豬燕。西元一五三~?。後漢末期的武將。官渡之戰袁紹死後,即降服曹操。」

【指疑】引文中之「豬燕」當係「褚燕」之誤(見《三國志.張燕傳》)。查袁曹官渡之戰發生於建安五年,袁紹死於建安七年,「黑山賊」張燕降曹於建安十年,所以引文作者說的張燕於「官渡之戰袁紹死後,即降服曹操」在時間上並不十分精準。

*********************************************************
【原文p.140
「赤壁之戰」戰敗之後,曹操放棄統一全國的野心,改學周文王,企圖做個創立新王朝的始祖。這事意味著他要和冀望復興漢室的荀彧分道揚鑣。建安十七年(二一二年),荀彧在曹操的逼迫下,在壽春服毒自殺。」

【指疑】曹操於赤壁之戰失敗之後,繼續整軍經武,在建安十六年平馬超、韓遂,復於建安十七年、十九年、廿一年再攻孫權,建安廿年攻張魯,建安廿三年征劉備……,凡此軍事行動,如何說是「放棄統一全國的野心」?至於說他「改學周文王」,那只是在建安廿四年,夏侯惇建議他稱帝時所作的回答(曹操旋於隔年初病故),但是也不能直接說是「「赤壁之戰」戰敗之後,曹操放棄統一全國的野心,改學周文王,企圖做個創立新王朝的始祖」,否則顯然失之籠統。

*********************************************************
【原文p.152
當時,關羽雖然包圍了樊城,但是劉備並未進攻內憂外患的長安,而命魏延鎮守漢中郡,自己返回成都。劉備欲提昇戰功卓越的黃忠與關羽同位階,諸葛亮顧及關羽的立場表示反對,但是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仍然堅持己見,令關羽非常憤怒。關羽為了建立戰功守尊嚴,遂下令攻打樊城。

【指疑】根據《資治通鑑》之記載,劉備命關公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之事在先,關羽攻樊城於後,因此引文作者說關羽先前已經包圍了樊城,不知根據何在?再說文中說「諸葛亮顧及關羽的立場表示反對(使黃忠與之位階同列)」更是於史無載。另外說「關羽為了建立戰功守尊嚴,遂下令攻打樊城」,此乃出自自己的推想,亦不見史書,雖然有些學者確有此說,但是俱屬推測,並非定論。

*********************************************************
【原文p.204
(消滅曹爽勢力)成功取得政權的司馬懿,決定仿曹氏當年篡奪漢王朝,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的王朝。

【指疑】中國歷史上的司馬懿雖然號稱狡詐,但是直接說他取得政權後「決定仿曹氏當年篡奪漢王朝,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的王朝」則倒是「史無明文」,難以遽論。如近人周大荒《反三國演義》第卅八回末評語指出
魏篡漢,其惡在父,晉篡魏,其惡在子,是不可以不別。」,

這與清朝毛宗崗所說的
「(曹)操之事皆(司馬)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至於弒主后,害王嗣,僭王號,受九錫。但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故君子之於懿。有恕辭焉!

意見相同,可知世人對曹操父子與司馬懿父子的所作所為還是有所區分的。

*********************************************************
【原文p.206
「因為司馬氏走篡奪之路,淮南地方即起兵反抗。
魏對吳方面的帥將王凌,企圖擁楚王曹彪取代傀儡皇帝曹芳為皇帝。嘉平三年(二五一),司馬懿率大軍迫近百尺(地名),王凌自首後自殺,曹彪則被處死。……

【指疑】根據《三國志.王凌傳》之記載,曹彪最後是被賜死,並非引文說的「處死」。

*********************************************************
【原文p.212
司馬懿驅逐曹氏時,是吳國正始二年(二四一)。這一年,皇太子孫登未及即位就過世,新立的皇太子孫和及弟弟孫霸之間,爆發了繼位之爭。這一場內鬥整整持續了十年,丞相陸遜因讒言被判流刑憤怒而死等等事件,更為吳國留下可怕的禍根。」

【指疑】查公元241年為東吳的「赤烏四年」,引文中的「正始二年」則為曹魏的年號;另外,陸遜最後的結局是憤恚而死沒錯,但是並未被判流刑,此事請看《三國志.陸遜傳》即可知之。

*********************************************************
【原文p.218
「據推斷,《三國志演義》的作者(作者群?)在編寫的時候,所參考的書籍應該不是正史《三國志》,而是北宋時代(九六○~一一二七)司馬光所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簡易版。所以單純拿正史《三國志》和《三國志演義》做比較的話,如果不參考《資治通鑑》是沒有意義的。……另外,可供參考的書還包括了,成書於《三國志》之前的《後漢書》、成書於《三國志》之後的《晉書》。地方史則有晉常璩為蜀所記的《華陽國志》,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地方史。」

【指疑】引文作者說編寫《三國志演義》的作者主要參考的是《資治通鑑》而非《三國志》,不知其根據何在?何況就《資治通鑑》本身來說,其書中之相關史事原本就是以《三國志》(及《華陽國志》等)為主要的參考依據的。

另外,在時間上,三國時代發生於東漢之後,但是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卻在《後漢書》成書(於南朝宋)之前,故知前引文作者之所謂「《後漢書》成書於《三國志》之前」明顯有誤。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