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路英《中國式解夢》

中國式解夢

【原文p.9091】「……《三國志.魏書.鄧艾傳》說,鄧艾伐蜀之初,夢見自己坐在山上,而有流水。他就把這夢告訴殄虜護軍爰邵,問他是什麼徵兆。……爰邵認為鄧艾伐蜀可以成功,但回還恐怕不能了。……表面看來,這個夢好像占得十分準。其實,司馬昭誅死他,是聽信了鍾會等人的誣告而懷疑他要謀反。為什麼懷疑呢?因為鄧艾伐蜀之後。一心只想揮師東向擊吳,司馬昭特地派監軍衛瓘去宣瑜(諭)他「事當須報,不可輒行」之後,他還強調「《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堅持要伐吳。這分明是拿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來違抗了。他一心東向伐吳,除了好大喜功之外,是不是也與受爰邵釋夢的影響有關呢?……」

【指疑】話說三國時代之魏國鄧艾以奇兵伐蜀卒獲成功,最後卻在成都被誅死,根據《三國志.鄧艾傳》之說,其原因是鄧艾自以為立下滅蜀大功,於是「深自矜伐」,處事專斷,再加上鍾會、胡烈、師纂等人的讒言,引起司馬昭的疑忌,因此將鄧艾及其子鄧忠關入檻車,打算送回洛陽治罪,適逢鍾會作亂,而亂事平定後卻由衛瓘(後世多認為他是奉了司馬昭的命令)指使田續將鄧艾父子殺死。且以觀前引文,至少有兩處需要討論:

1. 作者說鄧艾被司馬昭懷疑的主要原因是他滅蜀後「一心只想揮師東向擊吳」,事實上史書說的是鄧艾雖然希望「因平蜀之勢以乘吳」,但是他也說「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因此打算用懷柔與謀略來徐圖東吳(註1)。故知前引文作者之所言,似乎與史實有些出入。

2.
作者說「他一心東向伐吳,除了好大喜功之外,是不是也與受爰邵釋夢的影響有關呢,但是查史書的原文說的是:
「初,
(鄧)艾當伐蜀,夢坐山上而有流水,以問殄虜護軍爰邵。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往必克蜀,殆不還乎!」艾憮然不樂。」(註2

文中並沒有談到所謂「夢坐山上而有流水」(或「蹇利西南,不利東北」)與「一心東向伐吳」有任何關係(何況東吳之於曹魏,既不在西南,也不在東北)因此筆者認為這部分似乎是前引文作者的解讀方向有誤。

【註1】請參見《三國志.鄧艾傳》相關部分的原文是:
(鄧)艾至成都,(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緜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
艾言司馬文王曰:「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卷之時也。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於京都,吳以為流徙,則於向化之心不勸。宜權停留,須來年秋冬,比爾吳亦足平。以為可封禪為扶風王,錫其資財,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塢,為之宮舍。爵其子為公侯,食郡內縣,以顯歸命之寵。開廣陵、城陽以待吳人,則畏威懷德,望風而從矣。」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艾重言曰:「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于國也。」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
【註2】請同參見《三國志.鄧艾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