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讀【日】西村京太郎著,李方中譯《終點站殺人事件》

終點站殺人事件



*********************************************************
/*
本文可能對本書描寫了劇情、敘述了人物,並透露了結局,請未讀過本書的讀者勿往下閱讀本篇,以免影響未來閱讀原書時的樂趣。
*/
*********************************************************



本書由作者設下的「楣角」,主要的是電車「夕鶴五號」(特快車)和「夕鶴七號」(臥鋪車,又稱為「藍車」)的時間差上,造成刑警調查上久難突破的困難。問題是這個困難的盲點卻是刑警自己製造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負責調查本案的刑警當初選搭的就是發生連續殺人事件的「夕鶴七號」,而不是與之起終點都相同的另班「夕鶴五號」,則可望所發生的許多疑點都不會存在了,不是嗎?

那麼刑警為何選搭「夕鶴五號」呢?書中說,這是因為有森下其人來找龜井刑警(主要負責調查本案的警方人員之一)辭行,而龜井又想到它的起終點和「夕鶴七號」一樣,想必時間也一樣,於是基於想為命案進行路線實驗的目的,就順道跟著森下去搭「夕鶴五號」了,而這一切,作者說原來都是出自森下的設下圈套與蓄意誤導(見p.320323)。

然而,欲與森下一起搭車原是龜井主動說出來的(森下來辭行時,並沒有出言邀請龜井同行~見p.220221),那麼試問又如何預測刑警會因而混淆了「夕鶴五號」和「夕鶴七號」的分別從而造成在調查上的碰壁呢?畢竟森下的設謀若欲成功,也必須植基在龜井會要與他一同搭車北上的假設上才有可能,這就推理小說的構成來說,似乎「機會性」也未免太高了吧?

再說雖然不知凶手是誰,但是一場旅遊中的同行者一個接一個「凶死」(包括自殺~後來知道實為「被自殺」),則殘存者自然會被當做嫌疑人或關係人調查,其被發覺的危險性不可謂為不高~具體而言,眼前的情況是:七人同遊,五人死亡,試問警方若不仔細調查存活的二人,那又該調查誰呢?偏偏凶手就真的是這兩人裡的其中一位(並且另外找來一位女性共犯)嘛!一個根本問題是如果町田隆夫心懷怨恨又自認為非殺人不可,大可藉機尋故地將他認定涉及的所有同學之住址、行蹤等資訊一一查明清楚,日後再擇期進行殺人計劃即可,又何必定要在旅行中馬上下手,從而增加自己的犯行被立即發現的機會呢?

因此基於上述,筆者個人認為本書的構想不無巧思(作者的文字也有一定的功力),卻嫌牽強吧~

【註】本書出有新版,封面如下:

終點站殺人事件 新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st2008 的頭像
    Fast2008

    快傑文史網誌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