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英】阿嘉莎.克莉絲蒂著,沙輝譯《底牌》

底牌 克莉絲蒂



*********************************************************
/*
本文可能對本書描寫了劇情、敘述了人物,並透露了結局,請未讀過本書的讀者勿往下閱讀本篇,以免影響未來閱讀原書時的樂趣。
*/
*********************************************************



本書的故事其實和所謂「底牌」無關,而是在一個橋牌的牌局中所發生的謀殺案。我個人覺得雖說凶手為了封住死者之口而急於下手,但是他身為正在打牌的人,竟然不但能即時找到時間(當牌局中的「夢家」之時)去殺死對方,地點也只隔兩個房間(彼此且是打通),使用的凶器是匕首(註),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再者,讀者如我初時不太明白為何謀殺案發生以後能馬上能斷定是「四名偵探+四名嫌犯」的組合(特別是其中的這四名「嫌犯」還是參加打牌的人),不過後來知道四名「偵探」中,除了白羅以外,有兩位是在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另書中出現過的人物,可以想見的是這恐怕是需要未錯過前書的讀者才能知曉,亦毋須多花心思去「懷疑」他們是不是凶手了;另一位則是偵探推理小說的作家(奧利薇夫人)-她給人的感覺還滿像是阿嘉莎.克莉絲蒂本人的寫照,並且一開始就正確無誤地點出誰是凶手了(見p.34),而此事自然是要看到結局才能知曉與印證,想來是這肯定是作者刻意的安排,藉此一邊安排「伏筆」,一邊也藉此顯示出自己的「聰明睿智」吧?

本書開始不久後就表達了某些人的一個「觀念」,令人感到不寒而慄,就是:
-「無法逃脫追捕的兇(凶)手,就是平庸之輩」。
-「那些得手後輕輕鬆鬆抽身的人,那些真正的成功者!那些至今仍然有滋有味地過生活,絲毫未曾遭受懷疑的人。」(見p.7
-「謀殺本身是拙劣、愚不可及的殘忍行為……但它也可以是一門藝術,一個兇(凶)手也可以是一位藝術家。」(見p.8

另外,本書也還可以看到這樣的話:
-「女人就是懂得犯罪這門學問」。(見p.20
-「女人若要犯罪往往容易成功,她們頭腦清醒,而且硬著頭皮幹到底的作風,真叫你吃驚。(見p.20
-「女人就能千變萬化,要是我,就絕對不重覆(複)使用同樣的模式謀殺。(見p.74

以觀在本書的故事裡,雖說前來參加打牌的女性據說都是殺過人的(奧利薇夫人這位「特殊人物」除外),但是本案的殺人凶手畢竟不是女性,所以說,這樣的「訊息」只能說是帶點故布疑陣的意味,企圖讓讀者去瞎猜而已吧~

【註】本書裡確也暗示過:只要是毒殺案,醫生必然會首當其衝地受到懷疑;而正因為如此,醫生一定會格外小心地不使用毒藥(見p.113)。然而,本書凶手的動手犯案與公然刺殺之差別幾稀,那麼這樣的風險會比使用毒藥小嗎?我個人是不認為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