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史疑案:佘志超《少林遇上武當-中國武術的境界》
【原文p.14】「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由來已久,我們從武術的「武」字就可以進行分析:「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兩個字;戈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動干戈就是打鬥,就是戰爭,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動武。那麼,為什麼武字的結構竟是「止戈」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來,也就是說,武的本義是收兵,所以「止戈」為「武」。從這裡看出,中國武術精神底蘊,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動武。」
【指疑】前引文作者說「「止戈」為「武」」,因此「武的本義是收兵」,即「不要動武」之意。然而有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指出,「止」實乃「趾」之本字,表示「行進」之意,而「戈」為武器,故可推知「武」字當指「執武器去征伐」才對,與「止戈」之意義相反。至於「武」之為「止戈」雖為《說文解字》所指稱,但是原書引用的是楚莊王之語,而楚莊王並非文字學專家,其言未必可信。此事真相待考。相關論述請參閱拙篇:
http://fast2008.pixnet.net/blog/post/27763363
http://fast2008.pixnet.net/blog/post/30316164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