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陳邇冬《閒話三分》

閒話三分 2

筆者十幾年前閱讀本書(手中初版是香港天地圖書出版,1996)時,即覺得全書文筆流利,敘述條理分明,十幾年後再讀它的重印新版(中國上海書店,2009)後仍然維持同樣的感覺,只是書中部分內容實有待商榷,概述如下(以下頁數均以新版為準):

****************************************************************
【原文 p.3233
孫策這個人,好勝、自負、愛美、喜鬥、嗜殺-好些人是莫名其妙被他殺的,如嚴輿、高岱、于吉、許貢等皆是。……吳郡太守許貢曾上表漢帝,調孫策到京好羈縻,免得他在外作亂。由於表章被孫策發現,就絞死了許貢。……」


【指疑】作者說許貢是被孫策「莫名其妙」地殺掉的人之一,卻在後面交待了許貢「曾上表漢帝,調孫策到京好羈縻,免得他在外作亂」,可見孫策殺許貢並不是毫無緣由。至於嚴輿,作者提到他是「嚴白虎之弟,奉其兄命與孫策會面議和。嚴輿有勇力,座中孫策飛戟投之,中戟立死。」(和談失敗,大家動起手來?)高岱是因為受讒又被孫策誤以為「輕己」且「惡其收眾心」「遂殺之」。于吉則是因為「講情的人多」、「不復相顧君臣之禮」而被殺。以上幾位,筆者個人認為除了于吉尚有可論之外,餘者似乎不能說是被孫策「莫名其妙」地殺掉的才對吧?


****************************************************************
【原文 p.4142
(孫權)……至於航海以兵援助公孫淵,則是做了蠢事。此非本文所能談。這裡只話及夷洲即台灣。……孫氏是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文學巨子郁達夫先生的小同鄉。距奉化不遠,奉化某公,浙之世家,亦將有感於斯文,以台灣回歸祖國乎!

【指疑】夷洲是否就是台灣,在今天的學術界上仍有爭議引文作者如果認為「夷洲即台灣」倒也罷了,但是所謂「以台灣回歸祖國」,乃至於由端木良所寫的序文中說「作者(按;指陳邇冬先生考定夷州就是台灣,這也是對史學的一點貢獻」(見p.15……其實書中並無具體的考證文字,而只是說「夷洲即台灣」而已,到底書名《閒話三分》就已告訴讀者,本書屬於閒話、隨筆性質,並非學術類書籍),像這樣帶著意識型態的筆法
理應避免,以免影響史學的專業精神。

****************************************************************
【原文 p.68
「赤壁戰後,荊吳結親……當時續弦的劉備已四十九歲,初嫁的孫氏比他小三十歲,論年齡,是很不相配的。
她叫孫仁,跟她四個哥哥,策、權、、匡一樣,都排單名。「孫尚香」是編戲的替她取的。……」

【指疑】引文作者說孫權之妹之嫁給劉備者(世稱「孫夫人」)名為「
孫仁」,然而依據《三國志.卷四十六.孫破虜傳》注引《志林》說:
「(孫)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

由此可知「孫仁」是孫堅庶子孫朗的別名,並非孫堅之女的名字;至於前引文作者之所以有此言,筆者懷疑其根據是今本《三國演義》第七回所說:
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

因此他認定這位「孫仁」即日後嫁給劉備的孫夫人,然而若對照《三國志》裴注,可知此說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所誤引,顯然與史實不符(至於孫夫人是有四位還是五位兄長(即前列「策、權、翊、匡」四位再加上孫朗),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
【原文 p.74
夏侯楙本是曹操的族侄(曹操父親本姓夏侯,過繼給太監曹家為子,曹操與夏侯楙原是從兄弟),卻做了魏國駙馬。若論封建社會的禮法,或者現在的婚姻法,曹操都是違法的。因為他們明明是同姓,又還在五服之內。

【指疑】引文作者前面說「夏侯楙本是曹操的族侄」,後面卻說「曹操與夏侯楙原是從兄弟」,當係筆誤,然而所謂「曹操父親本姓夏侯」一事,實則史無明言,無法遽作結論,何況後世有學者乃從曹騰(即曹操之父曹嵩的義父)入手,由於曹騰字季興,從此表字上可判斷他應當尚有兄長(亦不排除他有弟弟),因此曹嵩也極有可能原是曹騰的一位兄弟的兒子(亦即曹嵩原本是曹騰的一位侄子),而被過繼過來當曹騰之子的。至於曹家與夏侯家的親密關係,實則不無可能是由其它的姻親關係(例如夏侯淵是曹操的妹夫等)而來。

故基於上述種種,可知引文作者說夏侯楙做了魏國駙馬後,「若論封建社會的禮法,或者現在的婚姻法,曹操都是違法的。因為他們明明是同姓,又還在五服之內」,這樣的說法並不能說是定論
(另外,類似敘述如「曹氏本出於夏侯氏」(見p.92、「曹操本是夏侯氏之子」(見p.122)……等也散見於全書各處,宜一併商榷)。

****************************************************************
【原文 p.84
「曹操愛才,也忌才,因才被禍的多矣。……楊修是袁紹的外甥,這一層關係,曹操不會忘記。大概也想到(實際上是賈詡提醒他)袁紹「廢長立幼」,以致袁氏兄弟俱敗亡。這時曹操已決定立曹丕為王太子(曹操長子曹昂已亡,丕是老二,植是老四),當然「擁植派」先要剪除。」

【指疑】引文作者說「(曹)植是老四」,然而根據《三國志》之記載,曹操共有廿五個兒子,其中與曹植在諸兄弟中的排行問題比較有關係的是卞皇后所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及劉夫人所生曹昂、曹鑠二子。

於此,後世雖然可以確定曹昂是諸子中最年長者,但是卻無法確定曹鑠的年紀(史書無載,後世一般只能推論他應當是小於曹丕),連帶地使曹植(乃至於他的親兄弟,特別是曹彰與曹熊)在年齒序上到底是曹操的第幾子,實則仍是歷史之謎。


【註】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附〈楊脩傳〉說楊脩是「袁術之甥」,前引文作者則說「楊修(脩)是袁紹的外甥」。由於袁紹與袁術原是同父異母的關係,因此袁術的外甥也算是袁紹的外甥嗎?不過筆者建議史家為文時若能忠實地跟著史書的文字,應該是比較理想的行文習慣(又如《三國志.陳思王植傳》但言楊脩為袁氏之甥」而不言袁術或袁紹之甥,此又為陳壽的「安全」的筆法之一例也)。

****************************************************************
【原文 p.5051
「原來劉表跟袁紹一樣,「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而不能納」,「外寬內忌」,「廢嫡立庶」(陳壽的評語)。……劉表是名士,又是貴族,做了荊州牧,奄有今湖北、湖南、河南西南部和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但他不是政治家,雖具有雄厚的政治資本卻不介入中原群雄逐鹿,因此,荊州是比較安定的。

【指疑】劉表身為漢臣,在天下動亂之時力圖保境安民,如何能因為他不「
介入中原群雄逐鹿」,於是就說他「不是政治家」呢?難道只有出兵爭奪皇帝大位的人才能算是「政治家」嗎?何況引文作者也說「因此,荊州是比較安定的」,可見「具有雄厚的政治資本卻不介入中原群雄逐鹿」的劉表就在這裡表現了政治長才,理應得到較公正的歷史評價-即使他「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而不能納」、「外寬內忌」、「廢嫡立庶」,但是在他任內讓荊州維持安定則是事實,不能一味地以負面視之才對吧?

****************************************************************
【原文 p.105
「當曹丕做了皇帝以後,……曹植之所以沒被殺,僅僅是由於他母親卞太后的援救,跟曹丕攤了牌:「汝既殺我任城(任城王曹彰),不當復殺我東阿(時曹植貶為東阿侯)!」才罷手的。而曹彰,卻已被他在棗蒂中放了毒藥,吃了棗,中毒死,又預先布置,使卞太后搶救不得。

【指疑】根據《三國志.卷十九.陳思王傳》的記載,曹植一生的封號可考者計有:平原侯、臨菑侯、安鄉侯、鄄城侯、鄄城王、雍丘王、浚儀王、雍丘王、東阿王、陳王。由此可知引文作者說「東阿侯」有兩個錯誤,一是曹植未曾受封為「東阿侯」,二是「東阿王」為魏明帝所封,與曹丕無關,因卞太后不會對曹丕說出「不當復殺我東阿」一語;至於該故事(包括曹丕下毒於棗中而害死曹彰一節)原是出自《世説新語》一書,算不上信史,只能當作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t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