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疑案:蕭一山《清史》(a)
【原文p.26~27】「……清朝政治的成功,不僅在對於一般人民的心理感情之控制,而尤在對於一般士大夫的牢籠和駕馭。……清廷詔舉博學鴻儒,請他們修纂明史,來寄託他們孤臣孽子之痛。碩儒如顧炎武黃宗羲李顒等雖然還寧死不就,但萬斯同等卻以私人襄贊史館了。清初有「一隊夷齊下首陽,蕨薇堪嗟已吃光」的諧詩,可見當時一般士大夫的無恥,後來從事民族革命的天地會不向他們宣傳,就因為他們已經被清人利用了。」
目前分類:文史疑案 (200)
- Jan 23 Mon 2012 13:55
⊕文史疑案:蕭一山《清史》(a)
- Dec 11 Sun 2011 14:20
⊕文史疑案:馬嘶《學人藏書聚散錄》
⊕文史疑案:馬嘶《學人藏書聚散錄》
【原文 p.109】「2000年3月,唐弢的藏書由其家屬捐獻給現代文學館,全部的書刊登錄工作-五個工作人員,兩台電腦-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時間才完成。
- Dec 05 Mon 2011 10:04
⊕文史疑案: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
⊕文史疑案: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
【原文 p.216】「同年(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派遣十六人為大使,分十三路,巡行天下(東晉境內的十六州),『申令四方,周行郡邑,親見刺史二千石官長,申述至誠,廣詢治要,觀察吏政,訪求民隱,旌舉操行,存問所疾』。這是一次安撫性的巡視,此行裴松之以散騎常侍派赴湘州(今湖南長沙)。…南巡歸來後,他以『甚得奉使之義,論者美之』,轉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被封為西鄉侯。」
- Nov 24 Thu 2011 10:59
⊕文史疑案:王北固《歐洲版圖與伊斯蘭》
⊕文史疑案:王北固《歐洲版圖與伊斯蘭》
【原文 p.41】「一四五三年以後,英格蘭開始海島化,並且脫離法國文化,形成獨立的英格蘭(盎格魯)語文。但是,西歐的羅馬公教(天主教)仍控制著英語民族的心靈、社會與倫理規範。不久,就因為一件有關國王好色的離婚案件,使百年戰爭之後僅八十年,英語民族就在心靈與倫理道德上,對歐洲大陸完全分離了。英王亨利八世因為羅馬公教的的教皇不准許他離婚,憤而在一五三四年宣布脫離羅馬公教(天主教),成立英國國教(安立甘—盎格魯人的教派)並且自兼大主教。英國國教經過兩代三個國王的演變,吸收了歐陸發生不久的基督教喀爾文教派的教義,深深改變、影響了 英語民族的心靈與倫理道德。」
- Aug 08 Mon 2011 11:09
⊕文史疑案:柏楊《柏楊曰-讀通鑑.論歷史(2)》
⊕文史疑案:柏楊《柏楊曰-讀通鑑.論歷史(2)》
【原文 p.291】「劉徹本來希望用李陵的性命,作為他皇冠上的榮耀,所以一聽說李陵被俘,便大失所望,老羞成怒。既已肯定李陵有罪,又何必再詢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的回答,如果不對,可以不聽,可以斥責,可以逐出政府。何至誅殺?更何至刁鑽惡毒,指定割掉生殖器?西漢政府法律三百五十九種,死罪四百零九項,判例一萬三千四百七十二條,不知道用什麼理由,選擇腐刑?有人說劉徹愛司馬遷的才華,才減死一等。司馬遷的罪不至死,而減死一等,還有鞭打,又為什麼非腐刑不可。唯一的解釋是,劉徹喜歡這個調調,稱之為「屌帝」或「割屌皇帝」,應是最恰當的綽號,尤其他用違背誠信的殘酷手段,對待一個手無寸鐵的文化人,而罪狀又不過是一句話沒有稱他的心、如他的意。」
- Jun 01 Wed 2011 09:55
⊕文史疑案:喻大華《喻大華說咸豐》
⊕文史疑案:喻大華《喻大華說咸豐》
【原文p.114~115】「……當時殺楊秀清的時候,大家沒有爭議,但進一步清洗楊秀清的部眾就不太得人心了,就連洪秀全也有儘快罷手的想法,並對韋昌輝有所指責。……一八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翼王石達開僅帶少數隨從趕回了一片肅殺之氣的南京。在洪秀全的面前,他跟韋昌輝爭吵起來,他指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氣急敗壞,兩人對罵起來。當天夜裡,深感自身不保的石達開逃出了南京城,他在南京逗留的時間還不到一天。韋昌輝洗劫了石達開的住宅,殺死了他的家人和沒來得及逃走的部下,並挾制洪秀全出示了對石達開的懸賞令。
- Apr 21 Thu 2011 14:25
⊕文史疑案:【日】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
⊕文史疑案:【日】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
【原文 p.504】「元朝最隆盛的時期,是世祖在位的三、五年間,此後即走上衰亡之道了。王朝創設者在位的時期竟然是最盛期,不免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但在此之前的漢地支配期,卻是國力上昇期。」
- Mar 28 Mon 2011 10:39
⊕文史疑案:張秀楓編《追尋歷史的真相》
⊕文史疑案:張秀楓編《追尋歷史的真相》
【原文 p.60】(〈岳飛之死〉.維舟執筆)「宋高宗是一個在歷史上得到頗多劣評的皇帝……其原因是他貪生怕死、又貪戀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歸,甚至暗示他受驚不育,導致精神不健全。這些指責在我看來靠不住:
- Mar 04 Fri 2011 09:16
⊕文史疑案:李國祁《中國通史-上古篇》
⊕文史疑案:李國祁《中國通史-上古篇》
【原文 p.44】「(周)文王死,子發繼位,是為武王。以太公望為師,弟周公旦為輔,經十年準備,於西元前一一一一年親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伐紂。附周諸侯多出兵相助。周軍由盟津……渡黃河,與紂王軍大戰於殷商行都朝歌南郊之牧野……。」
- Feb 18 Fri 2011 09:35
⊕文史疑案:吳圖南《國術概論》
⊕文史疑案:吳圖南《國術概論》
【原文p.42】「少林拳者,以五拳為上乘,乃至精至神之術也。茍非心性敏捷,工夫圓滿,氣力雄厚者,不易行之也。考五拳之法,導源於達摩禪師之十八羅漢手。在其時不過為強筋壯骨之用而已。迨覺遠上人始增為七十二手。至秋月禪師,乃融會舊時宗法,復增至一百七十三手。內外兼修,剛柔並重。遂成今日少林之絕學,而技藝之術,始大備矣。……」
- Dec 15 Wed 2010 09:37
⊕文史疑案:鬱乃堯《認字歸宗-漢字的起源與演化》(b)
⊕文史疑案:鬱乃堯《認字歸宗-漢字的起源與演化》(b)
【原文p.84】「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秦王朝統一安定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書同文」也像動盪的政局一樣,不斷尋找它的出路。這時秦始皇燒掉了許多經籍,毀掉了一批又一批典籍,大量徵發隸卒,大搞軍事防衛,行政和案件公文也日益繁雜,於是開始產生了隸書。為行文簡便,古文字體、大篆、簡化改變的小篆已經不適用了,而書同文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 Dec 15 Wed 2010 09:35
⊕文史疑案:鬱乃堯《認字歸宗-漢字的起源與演化》(a)
⊕文史疑案:鬱乃堯《認字歸宗-漢字的起源與演化》(a)
【原文p.146】「為什麼武,要以止與戈二字結合起來呢?據《左傳》記載:魯宣公十二年,晉楚大戰於鄭之邲,晉國軍隊打了敗仗,楚軍大獲全勝。有個叫潘黨的人向楚莊王建議說:「築武軍(顯示武功的軍壘)而收晉屍,以為京觀……」。他認為既然打敗了晉國,「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莊王卻說出了一番與眾不同的話:「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夫武,禁暴、戢兵(收藏兵器)、保大(保持強大)、定功(最後勝利)、安民、和眾、豐財者也。」他把「止」解釋為制止、禁止,把止戈說成制止干戈之事。這代表了春秋時代人們對武字的認識。」
- Sep 27 Mon 2010 14:42
⊕文史疑案:薩蘇《薩蘇說故事:名著中的懸案》
⊕文史疑案:薩蘇《薩蘇說故事:名著中的懸案》
【原文p.47】「(梁山上的病人)……其實《水滸傳》裡面綽號帶「病」的好漢就有好幾條,病關索楊雄、病尉遲孫立、病大蟲薛永,看書上介紹,這幾位好漢都是因為面色太黃而得此外號,並非真的有病。」
- Aug 26 Thu 2010 10:29
⊕文史疑案:劉繼興、劉照興《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文史疑案:劉繼興、劉照興《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原文p.223】「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琅琊(今江蘇贛榆)人,秦時著名方士。……徐福是中國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原名王禪,又名王詡,戰國時衛國人,曾任楚國宰相,後歸隱衛國(今河南省淇縣淇谷雲夢山)授徒,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著有《鬼谷子》兵書十四篇傳世,世稱王禪老祖。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
- Jun 08 Tue 2010 09:50
⊕文史疑案:郭沫若《十批判書》(b)
⊕文史疑案:郭沫若《十批判書》(b)
【原文 p.449】「秦始皇誅除嫪毐的時候已經二十二歲,不再是孩子了。這位未來的大獨裁者,據《史記.本紀》所載,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顯然都很有缺陷。以下是尉繚所說的話:『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 Jun 08 Tue 2010 09:48
⊕文史疑案:郭沫若《十批判書》(a)
⊕文史疑案:郭沫若《十批判書》(a)
【原文 p.162】「老聃、楊朱都沒有著書……但如孔丘、墨翟都有微言大義傳於其後學,老聃、楊朱當然也有傳授的。只是老聃、楊朱本來是一種退攖的避世主義者,自己力求與現實脫離,故爾他們的學說不甚為世所重,沒有像孔丘、墨翟那樣,當世即顯明於時,弟子徒屬滿天下,四處宣傳,拜謁王公大人以求行道。」
- May 27 Thu 2010 10:42
⊕文史疑案:李邁先《西洋現代史》
⊕文史疑案:李邁先《西洋現代史》
【原文 p.355~356】「首先掀起大規模之侵略行動者,為日本之侵占中國東北各省,故日本實為破壞戰後世界和平的始作俑者。早在四年之前,日後一度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即在其著名的「田中奏摺」(1927年7月15日提出)中,提出一項極端狂妄的侵略計劃,強調日本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如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在征服中國之前,必須擊潰美國,一如過去日俄戰爭之擊潰俄國。征服中國之後,則亞洲國家將一一降服,世界列強亦將承認日本在東亞的優勢地位而不敢冒犯。此項史料,日本雖曾加以否認,在1931至1945年的實際行動中,當可充分證明其真實性。」
- May 25 Tue 2010 10:47
⊕文史疑案:李弘祺《讀史的樂趣》
⊕文史疑案:李弘祺《讀史的樂趣》
【原文 p.288】「很顯然的,西方(特別是英文)的中國史作品不免採用西方的歷史著述的方法。嚴格言之,『通史』體裁源出於十八、九世紀的歐洲,並不是中國人的發明,而近來西方的史學研究受社會科學影響至深,因此其研究中國的作品亦常帶社會科學色彩,能發人所不能發,啟迪頗深……」
- Apr 22 Thu 2010 09:19
⊕文史疑案:【宋】王楙《野客叢書》
⊕文史疑案:【宋】王楙《野客叢書》
【原文 p.110~111】卷十第180條〈晉元帝〉:「隨筆云。秦始皇乃呂氏之子。楚幽王乃黃氏之子。所謂嬴芈之先。當不歆非類。僕考晉元帝乃牛氏子。非司馬氏也。然西晉當懷愍之際。國祚絕矣。得元帝興於江左。顧以續二百年來年祚。……此天假牛氏之胎。以祐晉氏。決非偶然也。所以當時有牛馬之讖云。」
- Jul 22 Tue 2008 15:18
⊕文史疑案: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
⊕文史疑案: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
【原文p.169】「……此三書(按: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皆以「正史」為研究對象,錢、王二人之書著重個別史實與文字的訂正,趙氏則著重於一般史實和史法即史書體例的探討。就功力而言,以錢氏為首,王氏次之,趙氏為下。就功效而言,則錢、王二氏之書專業性較強,非一般讀者所需,趙氏之書則於初讀二十四史者有指導入門之便,故更為世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