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太守《曹操秘史:第二部.浩然無畏作漢歌》(a)
【原文p.140】「五十年前,當時在位的還是桓帝劉志,有一天他在夢裡看到黃星停留於古楚國、宋國所對應的天宇,醒來後大惑不解,尋問星象家殷馗。
目前分類:中國史 (362)
- Jan 15 Wed 2014 08:46
★南門太守《曹操秘史:第二部.浩然無畏作漢歌》(a)
- Jan 12 Sun 2014 10:00
★歷史研究編輯組編《《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
★歷史研究編輯組編《《歷史研究》五十年論文選.書評》
【原文 p.156】(〈評《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冊〉,黃烈、高志辛、虞明英、周年昌執筆)「魏晉南北朝隋初唐這一段歷史時期,究竟在中國歷史上屬於什麼樣的一個發展階段?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牽涉到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以及封建社會的內部分期問題,而任何一部企圖以唯物史觀論述這一段歷史的著作都應考慮這樣的問題。……」
- Jan 07 Tue 2014 10:24
★張蔭麟《中國史綱》
★張蔭麟《中國史綱》
【原文 p.139】「……計四年之間,楚國蹙地殆半。結果它還是只得向秦求和。秦便暫時把它放下,而專力去宰割三晉,前260年,白起的遠征軍敗趙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活埋降卒四十萬。趙的壯丁幾乎在此役死盡。」
- Jan 02 Thu 2014 14:03
★張純如著,蕭富元譯《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
★張純如著,蕭富元譯《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
【原文p.78】「……太平天國(囯)領袖洪秀全,在科舉落第無法榮享功名利祿之後,自以為是耶穌基督的弟弟,並且說服其他人。他試圖推翻滿清王朝,在十三年間殺戮了約兩千萬中國人。叛匪以南京為首都,長達十年之久,最後被趕出城。當時他們放火燒城,甚至砸毀光彩奪目的琉璃瓦寶塔(大報恩寺塔),它被公認是中國最美麗的寶塔建築(譯註:另一說法為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囯)的天京(南京),入城擄掠,縱火焚燒七天七夜)」。
- Dec 28 Sat 2013 11:14
★彭匈《三國那些人兒》
★彭匈《三國那些人兒》
【原文 p.38】「三國中跳槽的人物本不少,……但他們與呂布畢竟有三點不同。一是呂布跳槽過密,張飛都罵他「三姓家奴」。……二是呂布見利忘義,跳槽多與金錢美色有關。……三是呂布吃誰的飯砸誰的鍋,連續幹掉兩個義父,實在不足為訓。」
- Dec 28 Sat 2013 11:12
★房列曙、木華主編《中國文化史綱》
★房列曙、木華主編《中國文化史綱》
【原文p.229】「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的高峰,是中國近代第一次也是在最大一次農民革命,在革命的14年中,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組織了強大的武裝,實行了各種革命政策,發動了廣大農民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度而鬥爭,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太平天國與過去一切農民戰爭相比較,它在思想上啟蒙、思想解放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太平天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聲。」
- Dec 27 Fri 2013 08:31
★【日】三宅崇廣著,黃文玲譯《破解三國:智謀升級的人性攻略本》
★【日】三宅崇廣著,黃文玲譯《破解三國:智謀升級的人性攻略本》
【原文p.294】「西元二六三年,魏國攻打蜀國。劉禪投降,蜀國被消滅,這一年剛好是諸葛亮死後的第二十年。西元二六五年,司馬炎篡奪帝位,建立晉朝,自此,曹魏也滅亡了。」
- Dec 25 Wed 2013 18:57
★李連利《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李連利《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原文p.105】「西元一三六三年,元至正二十三年。鄱陽湖上,火光沖天、殺聲陣陣,兵士的吼叫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下燃燒的戰船紛紛沉沒。朱元璋站在戰船上冷笑著透著驕傲,陳友諒則滿臉憤怒透著無盡的傷感。當年,龐統獻連環計,曹操八十萬大軍在赤壁灰飛煙滅。現如今,陳友諒領兵六十萬對敵朱元璋二十萬。萬不想,巨大的戰船被困在湖內,進退不能。……」
- Dec 23 Mon 2013 11:11
★戴逸主編,吳順東、譚屬春、陳愛平譯《三國志全譯》
★戴逸主編,吳順東、譚屬春、陳愛平譯《三國志全譯》
【原文 p.1780】「孫賁字伯陽,父親孫羌字聖台,是孫堅的孿生哥哥。」
- Dec 23 Mon 2013 07:39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c)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c)
【原文 p.171~182】「至於三代以後,家世天下的推位讓國,想要表現一下「功遂身退」,自稱為太上皇的戲劇,則幾乎沒有一個是出於至誠,也沒有一個有美好收場。其次,如北魏文帝的退位出家,以及相傳清初順治入五台山的剃度,都是別有心事,絕非「功遂身退」的情懷。……
- Dec 23 Mon 2013 07:38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b)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b)
【原文 p.400】「學老子的漢文帝絕對沒有錯,但是後代有些假冒為善,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帝王們,卻錯學了漢文帝。例如以欺詐起家、取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的晉文帝-司馬炎,在他篡位當上晉朝開國皇帝的第四年,有一位錯拍馬屁的太醫司馬程……製作了一件「雉頭裘」,奉獻上去,……」
- Dec 23 Mon 2013 07:37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a)
★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a)
【原文 p.131~133】「智慧,我們要注意,「智」在東方文化裡並不是知識。……「般若」的解釋是智慧,為麼不譯成《金剛智慧波羅蜜多經》呢?因為中國過去翻譯有「五不翻」,外文有此意義而中文無此意義的不翻,為「五不翻」的一種。……我們過去的翻譯,不像現在,尤其南北朝佛學進來的時候,……當時「般若」為什麼不翻成「智」?因為中國人解釋「智」往往與「聰明」混在一起,所謂「聰明」是頭腦好,耳聰目明,反應得快就是聰明,是後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後天的反應,天分中本自具有的靈明,這就叫智慧。他們考慮梵文中這個字有五種意義,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來,所以乾脆不翻,音譯過來成「般若」。」
- Dec 21 Sat 2013 11:30
★陳志明《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
★陳志明《金庸筆下的文史典故》
【原文p.470~471】「「明教起事」,見《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一年五月辛亥,穎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號,陷穎州。初,欒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教燒香惑眾,謫徙廣平永(年)縣。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唆兒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用起事。
- Dec 18 Wed 2013 22:05
★【唐】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
★【唐】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
【原文p.83】「……原來,《法華》共有三個譯本:1 西晉竺法護譯,題為《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2 姚秦鳩摩羅什譯,題為《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3 隋闍那崛多譯,題為《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則「十卷」當指晉譯《法華》。……」
- Dec 18 Wed 2013 17:39
★天行健(朱春榮)《清算品三國-幫助易中天算四筆帳》
★天行健(朱春榮)《清算品三國-幫助易中天算四筆帳》
【原文 p.107】「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策彌留之際,『請張昭等謂曰:「中國(中原地區)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筆者按:原文當作「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孫策對顧命之臣張昭等人以及繼承人孫權的遺言,後世用『保江東,觀成敗』來概括,是非常合適的。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當時『中國(中原)方亂』,但孫策並沒有北上征雄的企圖,他審時度勢,以為『保江東,觀成敗』是當前應該採取的策略。所以,『陰襲許都』,便不可能是事實了。」
- Dec 17 Tue 2013 16:41
★樊樹志《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
★樊樹志《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
【原文 p.148】「(明朝)崇禎八年(1635)十一月,溫體仁根據吳宗達提供的材料—所謂鄭鄤「杖母蒸妻」(杖責母親,蒸煮妻子)的誣陷不實之詞,寫成一本揭發鄭鄤的奏稿。……他只是提醒錢士升不要為鄭鄤辯護,於是由自己單獨署名,呈送皇帝審閱。」
- Dec 16 Mon 2013 14:16
★陳捷先《慈禧寫真》
★陳捷先《慈禧寫真》
【原文p.101~102】「……名將僧格林沁都因追殺捻軍而戰死於曹州,勢力不可小看。曾國藩不用僧格林沁的戰略,他向慈禧說:「扼要駐軍臨海關、周家口、濟寧、徐州,為四鎮,一處有急,三處往援。今賊已成流寇,若賊流而我與之俱流,必致疲於奔命,故臣堅持初議,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重迎勦,不重尾追。」終於平定了捻亂。」
- Dec 15 Sun 2013 21:45
★陳捷先《順治寫真》
★陳捷先《順治寫真》
【原文p.1】「……明思宗崇禎九年(一六三六),清朝採用的第一個年號叫崇德。在崇德之前,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齊還建立過一個名為後金的汗國,後人說後金汗國用的年號是天命。天命朝歷時十一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至熹宗天啟六年,即一六一六~一六二六),因努爾哈齊病死而由皇太極繼任大汗,改年號為天聰,天聰十年(一六三六)因建立更大皇朝乃改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這是關心清史的人最起碼的常識,不能不知。」
- Dec 09 Mon 2013 17:47
★劉世德《三國志演義作者與版本考論》
★劉世德《三國志演義作者與版本考論》
【原文 p.22~27】「(羅貫中籍貫考辨)「東原說」的主要依據,是《三國志演義》或羅貫中其他小說作品的幾種版本的題署。這些版本,今所見者,計有《三國志演義》十三種,《水滸傳》四種,其他小說四種。……它們以「東原羅貫中」作為作者題署,有著自己的一些顯著的特點。……第一,刊刻的年代比較晚。……它們都晚於嘉靖壬午本(嘉靖元年,1522),或晚於萬卷樓周曰校刊本(萬曆十九年,1591)。第二,它們基本上都是二十卷本。……第三,它們的書名,基本上是《三國志傳》;……第四,它們刊刻的地點,基本上都在福建建陽。……第五,它們基本上是「上圖下文」的形式。……它們,二十一種版本,在「東原」的題署上,自成體系,和明代的另一個版本系統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個版本系統,以嘉靖壬午本為首,……它們沒有「東原」的題署,……最早的來源應是嘉靖壬午本的的庸愚子序。……這裡首次以「東原」稱羅貫中的籍貫。我們還沒有發現,在蔣大器之前,或在弘治七年之前,曾有人提出過同樣的說法。蔣大器的說法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Dec 03 Tue 2013 10:52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
【原文p.290】「《採薇》寫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因義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故事。……他們在養老堂裡聽到紂王無道,武王準備伐紂的消息,雖然對紂王不滿,但認為武王伐紂是不合先王之道的,採取了「少出門,少說話,仍舊每天練太極拳」的消極態度。到武王誓師出兵,他們扣馬諫周,違背了儒家行仁政,伐無道的主張,兩個白鬍子的老頭,想阻擋聲勢浩大的伐紂大軍,是多們滑稽可笑的場面。」